尽管互联网企业近几年不断侵食传统通信产业的版图,然而运营商在整个通信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动摇,通信体系建设与维护的重任,仍落在中兴通讯等企业肩上。
“对于信息产业来说,流量就是业务量,哪个行业业务量有翻倍增长的”?中兴通讯(000063.SZ)董事长侯为贵对于通信产业仍抱有着十足的信心,信心正是来自于眼下依旧高速增长的移动通讯网络数据业务,“我认为在通信行业,不断地有分化、优胜劣汰,大王旗不断更换,但通信业依然是朝阳行业,变革者永远充满机会”。
随着智能手机应用越来越多,消费者已经非常适应使用4G网络的日子。当然,流量爆炸,与通讯相关的企业收入也盆满钵满。
对于运营商来说,更大的视频数据流量使用意味着更多的市场空间;而对于中兴通讯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通讯基建设备和工程量,以及更多新业态中出现的新机会。
未来行业持续成长的“钱途”,也体现在中兴通讯高层历次的表态上。2014年初,中兴总裁史立荣表态要“再造中兴”,“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做出改变,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通信行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成为整个通信行业发展的又一个拐点,这已经在中兴通讯的利润水平上有所体现。
2015年,中兴通讯前三季度盈利增幅增长42%,净利润达到26.04亿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在5G乃至更高级别的网络通讯连接之下,万物互联将得以展开,产业之间的融合更加紧密,一系列全新业务将被激活。中兴通讯去年提出万物互联“M-I.T”战略,发力物联网配套业务。
不过通信企业风头再劲,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也无法与互联网企业媲美。去年中兴的年收入远高于小米,但小米3000亿的估值几乎是中兴的3倍多。尽管互联网企业近几年不断侵食传统通信产业的版图,然而运营商在整个通信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动摇,通信体系建设与维护的重任,仍落在中兴通讯等企业肩上。
“在信息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真正干活的是我们,软硬件服务、核心的东西都在我们这里,但有人赚钱容易,有人赚钱难一点,我想这就是命不同吧。”侯为贵笑称。他相信,通信设备与服务有着更高的技术门槛,也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而这些价值在更长的时间考量中会越发显现出来。
错位竞争
通信行业的高歌猛进,普通消费者最直观的认知,就在于智能手机的爆发式增长。
各类手机产品快速创新迭代,基本每半年都会有大量功能更加强大的新产品登陆市场。当小米、魅族等备受年轻人喜爱的品牌竞争缠斗时,中兴手机则试图在不同的市场空间中形成错位优势。
与此同时,在各种外交场合上,中兴手机不仅作为政府高层用机频频出镜,也被作为国礼赠送国外元首。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中兴通讯的手机业务都以运营商合作的方式进行,如今市场思路切换至直接面对消费者时,侯为贵要求终端业务高层们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突出中兴品牌,并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我们过去和运营商合作比较多,现在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把产品的定位弄清楚,到底主导哪一个群体?肯定不能中国13亿人都照顾到”,侯为贵告诉《英才》记者,即便是在中高端机型中,也需要考虑自己的细分市场。
为了适应终端业务战略的变化,侯为贵要求团队改变传统面向运营商的“To B”思路,尽快转向直接面对消费者的“To C”思路。
“转变思路,产品要聚焦,聚焦在哪个消费群体,就把这个价值链做上去,这是需要依靠技术积累的。”侯为贵对“To C”业务模式的基本判断,已经成为了中兴通讯现阶段拓展手机业务的核心思路。
从主打通讯安全的天机系列,以“国礼”和高层领导专用而闻名,到分别以语音操控、拍照功能等为突破口的其它机型,中兴希望能够通过这些“错位优势”快速抓住目标用户,并以这些中高端用户群为基础扩展其他使用者群体。
相比国内,中兴在国际上的市场业务要更成熟,这也是公司的另一个优势所在。中兴终端CEO曾学忠向《英才》记者介绍,国内厂商试图向印度等新兴市场推进的时候,中兴却早已在国际业务上开始复制成功经验。
根据ITG数据显示,中兴目前占据美国手机市场第四的位置,特别是在美国预付费手机市场中势头较强,占得17.1%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名;澳大利亚预付费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后付费市场紧跟苹果三星列第三位。
在美国这样的高标准市场获得成功并不容易,这也是中兴手机重要的品牌价值点。曾学忠正在试图将在美国积累的品牌口碑与价值进行推广,把中兴手机卖到世界各地,同时提升大本营中国市场。为此中兴与一系列NBA球队建立赞助合作关系,并在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开展体育营销。受益于此,2014年中兴手机在欧美、亚太地区销量持续增长,并拉动国内手机销量逐步复苏。
经过一系列运作,中兴的手机品牌开始被国内消费者逐步追捧,但曾学忠认为,这仍只是个开始,“国产智能手机的品牌建设是很大的挑战,想要接近苹果和三星,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源,更专业、更高效的下工夫。”
流量为王
4G技术的成熟,大大刺激了智能移动终端以及各类移动应用的需求,全球通信产业掀起了一轮新的增长浪潮。很多人因此觉得,通讯企业的获利过程轻松愉快。
但纵观通讯产业发展的历史,摩托罗拉、北电、阿尔卡特等一系列大牌企业,并没有伴随着通讯技术的迭代而更加强盛,反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衰落甚至消失。
在传统的、以语音业务为主的通讯市场中,发达国家大规模建设完成之后,市场空间迅速缩窄,老牌欧美巨头在新兴市场面对来自以“巨大中华”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节节败退,一些企业由此走向没落。
还有一些企业,很早就意识到了通讯行业的广阔前景,企图占领先机而追逐最为先进的技术路线,但又忽视了当时市场需求并未萌发的实际情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加拿大巨头北电花费巨资追逐技术,研发了一系列高端产品却遭遇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又在2005年就过早押宝4G业务,最终破产。在增长速度迅猛但节奏很难把握的通讯行业中,冒进现象非常普遍,就连很多财大气粗的运营商也不能幸免。
“欧洲的3G业务推动得就太早了一些,大概在1999年。那时候只有通话和很少量的数据业务,流量严重不足。但欧洲运营商过早的花费大量资金去支付3G牌照费用,技术投入与营收不成正比,造成了其巨大的财务包袱,业务推动非常困难。”侯为贵向《英才》记者举例道。
一直到2007年,语音业务的瓶颈和数据业务需求萎靡共存的局面,才开始逐步打破——这一年iphone出现了。苹果定义了智能手机之后,专供用户使用的各类终端软件应用大量出现,刺激了流量迅猛增长。侯为贵说,从这一点上来看,苹果对通讯产业的贡献非常大。
亲身经历了电信行业的沧海桑田后,侯为贵坚信只有流量才是真正的需求,是“硬道理”。只要用户端的数据业务出现大增长,运营商加快数据业务的大规模建设的需求就会更迫切,中兴通讯等服务提供商的技术和产品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欧美巨头曾经犯过的冒进错误。
从中国移动2014年的营业数据上可以清晰看到,相对于语音业务的下滑,流量业务正处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中国移动全年数据业务收入为2531亿元,增加462亿,增长22.3%,占通信服务比重已上升至43.5%;其中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115.1%,收入同比增长42.9%。
与运营商流量井喷相对应的是,中兴通讯4G发货量增长连续两年超过100%,盈利逐年大幅提升。电信行业专家金楠告诉《英才》记者,以流量为标准来进行业务运作,相对来说是更为稳定的发展路径,可以规避很多快速推进模式的弊端,如花费巨大、初期信号少网络差等。
显然,流量为王让通信企业的盈利更具把握性。
看到了移动终端流量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侯为贵明白此时正是技术转化为收益的有利时机。“流量的高增速,要求网速和技术支撑要跟得上,信息高速公路不建设好,他怎么能够支撑那么多流量往上面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然是受益者,因为基础设施要不断地扩充”。
不同于修公路、铁路这样的传统基建,通讯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着更高的技术含量,承载的上层建筑也更多。最近五年中兴每年都会为此投入近百亿进行技术研发,侯为贵坚信技术进步相比传统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更有价值。
目前来看,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数据化进程仍处在初期阶段,对流量的进一步提升有明确的支撑作用,而流量的提升,对整条通信产业链和移动应用端的促进作用仍然巨大,这对于全社会经济增长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5G绸缪
4G网络刚刚成熟,关于5G种种畅想就已经纷至沓来。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的中兴看来,这些美好的愿景并不遥远。
史立荣向《英才》记者介绍,按照目前的规划,5G网络的单位面积数据流量将是4G网络的1000倍,用户接入速率提升达到10-100倍,实现与光纤一样的接入体验。这样的通讯技术将把人类彻底带入数字网络社会,除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通讯,5G还将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实时互联互通。
“这将是世界通信产业一次前所未有的扩容”,史立荣说。
为了能够顺利的切入新的通讯时代,并引领行业技术的发展,中兴通讯的科研投入中的大部分都用于开拓新的网络技术,“这个研发不投入是不行的,我们有三万多的研发人员,在4G、5G的相关设备开发方面投入很大,包括各类基站、承载设备、传输设备以及核心的处理设备等”,侯为贵说。
眼下,已经有很多专业人士预计5G应用在2020年就可以开始推出,侯为贵认为,届时5G技术很有可能会达到相对成熟的状态。但同时,他也很清楚,现在虽然是做好充足技术储备的时候,但仍不能以盲目乐观的进行业务推进。
侯为贵解释道,在换代过程中,如果把方向看错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摩托罗拉在1G时代是垄断的,到了3G就没有声音了;中兴过去在国内2G市场的时候,规模大概是爱立信的四分之一,但到4G的时候已经是他的4倍;日本的一系列企业、包括美国朗讯等都是了不起的国际企业,但都是在换代的时候出现差错垮下去的。
在没有充足的流量需求之前,中兴所要做的,仍是配合好市场的节奏做好研发。在侯为贵看来,技术方面的投入一定要跟市场能够紧密结合,不能脱离市场的脚步。如果一项技术与市场离的很远,那么这个技术的商业价值就值得怀疑。
根据中兴通讯的判断,相比目前4G市场的成熟,5G业务的标准还没有完全成型,牌照的发放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在这种局面下快速上马5G建设并不合适。但基于丰富的技术储备,中兴已经开始运作一个名为“Pre-5G”的过渡网络,可以让使用者在不更换4G终端的前提下,使用5G技术,让网络速度增加三四倍。
这种看似折中的升级方案,实际上很适合目前中国通讯产业的发展现状:大量的4G终端仍在正常的使用中,但符合5G标准的终端大多尚未出现。Pre-5G的出现不仅可以避免大量的浪费现象,也可以很快投入使用,应对可能出现的流量增长需求。
通讯产业报社总编辛鹏骏告诉《英才》记者,“如今距离5年后5G时代的成熟仍有较长的时间,但这5年的时间也并非空档期,技术要进步,网络要发展,用户体验也要持续改善,技术也需要一个积累和完善的过程,而非凭空而生。从这些点上来看,Pre-5G业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金楠则认为,短时间内依靠Pre-5G获取盈利并不现实,因为用户对高速网络下的资费问题仍然敏感。但此举更多的作用在于抢占5G市场的先机,通过切实提升网络体验做到“先下手为强”,并更早的开展5G概念的推广和普及。
在用户数量众多且移动应用更加丰富的中国市场,更快、更实用的通信技术,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灵活性和主动性,在这一点上来看,率先发力的中兴显然有着周密且长远的打算。?
万物互联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新时代,一个面向移动、万物互联、全面跨界融合的信息时代。数字洪流就像山崩海啸一样,会冲垮原来存在的诸多行业边界,洞穿原有的商业模式。”
这是史立荣的一段表述。可以确信的是,在5G的极速网络形成之后,“万物互联”将由愿景逐步成为现实,而中兴也丝毫没有掩饰在这个庞大空间中一展身手的企图心,几位高层多次表态“万物互联是一个3.5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并制定了“M-ICT”战略,以期抓住通信行业大变革前夜的历史机遇。
一位互联网大佬曾经用最直白的方式表述万物互联:“在这个由Wifi、5G乃至于4G、3G网络共同连接而成的世界中,任何一个智能设备都可以相互连接,大到机床、发电机,小到灯泡、门锁、戒指,所有的东西都可以连接起来”。
这虽然听起来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它已经在每个人身边悄然进行。连接如水中波纹一般悄无声息的扩散开来,越来越多的设备通过各类网络实现了连接,其数量的增长速率远超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英特尔公司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道格拉斯曾经判断,2015—2020 年,将有350亿台新的智能设备接入物联网世界,而中国的物联网增长率为每年20%,速度冠绝全球。
中兴通讯则曾经在《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在全球移动通信50亿人的连接中,公司参与了其中至少10亿人的连接,有超过 160 个国家和地区在使用中兴的产品和通讯服务。未来,中兴也将以此为基础,实现更多对人与物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
对于3.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侯为贵认为这并非狭义上的“业务市场空间”,而是整个信息化服务的规模,这种服务规模之庞大,远超人们的想象。
在此之前,中兴通讯更多的是在做信息化的软硬件产品,做好人与人连接的“基础设施”,但是如果将连接上升到万物互联层面,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都需要大量的软硬件与服务工作,市场空间将会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信息服务第三产业的规模,要比我们的软硬件规模大十倍,当物联网真正发展起来,我相信它会更加庞大”,侯为贵说。
意识到广阔市场空间的同时,作为一家近千亿级营收企业的领导者,侯为贵仍保持着冷静的判断和克制力。虽然在战略层面,中兴已经对万物互联形成了清晰的认识,但他深知,一个如此庞大的产业,其发展速度并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辛鹏骏告诉《英才》记者,万物互联的趋势要实现,有两个必备因素:首先就是现有的网络技术设施不断地完善、覆盖,不断地渗透到全社会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全面的物理基础;另外,在传感技术、智能硬件联网技术都要不断提升,两方面的结合,才能形成万物互联的基础。
这两方面都是中兴通讯的专长所在,每年近百亿的研发投入,实际上都是在促进这两方面基础的完善和进步。
“我们中国人有时候会比较浮躁,想很快的要很多果子,但那果子并没有成熟,技术的成熟,同样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侯为贵感慨道。
通信行业资深评论员柳杰对《英才》记者表示,在通信行业里,科技研发投入是必须要有的,中兴的投入也是必须的。这是保持企业长期创新能力的基础,否则,只会被超越和取代。想做百年企业,就不能在乎短期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勇气和毅力。中兴的这种长期的技术投入值得赞同。
立志做百年企业的中兴通讯,用行动、用真金白银推动着行业的进步,也是在为自己铺就一条通往万物互联的坦途。
全新的PPP模式
目前万物互联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各地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
“在智慧城市方面,我们应该是国内的第一品牌”,侯为贵对《英才》记者谈起这一点时非常自豪,他认为中兴的软硬件平台优势,是运作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
从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开始,如何通过通信、数据传输的手段,让城市以更高的效率运转,成为城市运营的重要课题之一。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随着网络传输速度的不断提升,一度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智慧城市,如今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宁夏首府银川,是中兴通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试点城市。在这座城市中,从医疗、交通、政务直到水质监控等细致的生活环节,都通过一系列智能解决方案变得更加便利、更具效率,市民在其中获得了更多的方便,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政府的行政开支也得到了较好控制。
北京电子学会秘书长白建国告诉《英才》记者,银川作为西部城市代表,原来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但最近几年发展速度相当快。在综合性城市、新兴城市、城区的智慧化建设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以其为试点城市是“非常幸运的”。
从正在运行的试点业务中可以看到,中兴通讯的智慧城市运作方式,跟BAT等互联网企业相比有所区别。阿里巴巴等习惯了“云端”作业的企业,更多的熟悉应用方面的运作;而中兴则更加擅长架构的搭建,然后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去实现各种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中兴对智慧城市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公司内部多年积累的技术基本可以覆盖。
中兴的智慧城市“样板城”是由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10大系统13个子模块组成,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标准化操作,有利于在其他城市进行同模式复制。“医疗,教育,电子政务等,都是一个个的模块,但首先你的平台要做得非常好,能够将来让数据在模块里实现相互连通,连通之后,数据才能产生价值”。
白建国认为,这种模式可依照不同城市的具体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在一定的架构形成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研发,兼具可复制性和个性化的特点,这也是将来智慧城市的主要运作方向之一。
另外,中兴并未采用包揽工程的传统方式运作,而是选择与当地政府合资成立“智慧产业公司”,这是一种全新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伙模式,可以将地方政府的建设支出,转化为合营公司的收入。在时机成熟、掌握成熟盈利模式和现金流之后,这种合营公司便可以在资本市场中进行融资、上市。
侯为贵向《英才》记者介绍,在智慧城市的运作过程中,中兴非常注重当期运行和未来发展的协同,现在已经实现了盈利,而且连续三年在智慧城市方面的财务收入翻番。如今,建智慧城市的企业能够实现盈利的并不多,而中兴通过帮助银川市提升各类公共服务的效率、节省成本,给城市带来了实际的价值,让地方政府放心大胆的积极投入,“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就是要带来价值,这是最核心的”,侯为贵说。
如今已经有不少专家预计,正在酝酿中的“十三五”规划中,智慧城市将会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因为未来五年的时间里,正是社会向智能化、数据化进行演变的一个历史节点。
眼下,宏观经济数据并不好看,传统产业、制造业的下行趋势难见好转,但大数据、智慧城市这些近几年最热、最“虚拟”的技术,却一直处在非常快速的发展中。新的数据技术和通讯模式,可以让城市乃至整个社会以更有效率、更稳定的方式去运行,这正是让经济回暖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从这一点上来看,“十三五”过程中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很有可能出现提速。
“不可能变身互联网企业”
30年步步为营的发展,中兴在资本市场留下了一条稳健向上的曲线。
1997年,中兴在深交所上市,2004年成为第一家从A到H,在香港上市的企业。18年间,中兴股价稳健上涨,目前A股市值规模达到了812亿元,香港上市公司市值也有765亿港元(截至2015年11月6日收盘).
但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系列互联网企业横空出世,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狂奔,画出了一条条陡峭、狂野的发展轨迹。可能会有很多人不解,长时间占据科技前沿的中兴通讯,为什么没有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走轻资产、互联网化的运营方式,博得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估值?
对此,侯为贵向《英才》记者解释,和当年诸侯林立的格局相比,如今通信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高的技术高度和参与门槛。“在整条产业链中,每个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从目前我们的这个角色来看,门槛已经越来越高,如能真正落实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别人想要换成我们是非常不容易的。但让我们去变成一家互联网企业,那也不太可能,因为我们最终的积累一直是聚焦在自己的领域”。
互联网企业风头正劲,但运营商和设备方案提供商在整个通信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改变,而整个通信体系建设与维护的重任,仍是在中兴通讯等企业肩上。
侯为贵相信,通信设备与服务有着更高的技术门槛,也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这是其专注主业的重要原因。这些价值最终会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
在这场“剩者为王”的竞争游戏中,玩家已经越来越少,而剩下的企业如今已经有了更多新的机会。
大规模的通信建设之后,后续的运维业务同样重要。就好比,铁路建设可以完工,但它仍需不断维护,后期也会有各类投资,而信息高速公路承载的价值更多,运维、服务、创新业务给中兴的长期发展提供了长期动力。
2013年,中兴收购了阿尔卡特朗讯在德国的一家网络维护公司,并追加投资。通过这次运作,中兴成功切入了电信运营服务,实现了设备运营商的一揽子服务,从单纯的设备商向软服务拓展。如今这家电信服务公司有1000多名德国工程师,维护德国最大的一张通信网络,每年能实现几亿欧元的营收。
另外,在面向“M-ICT”万物互联的时代,中兴在物联网相关芯片业务上有很大发展空间。子公司中兴微电子利润增长非常迅猛,去年净利润 4.53 亿,2015上半年净利润达到了 2.73 亿元,其今年全年利润有望增长至6亿元。
华创证券通信行业研究员马军告诉《英才》记者,今年前三季度中,中兴通讯运营商网络业务的增速为22.4%,但是电信软件系统、服务及其它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5.78%,主要是由于以芯片、政企、物联网、车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兴业务实现快速增长。
这些代表企业发展后劲的新兴业务,如今正逐步成为中兴通讯在新时期的核心增长动力。
“在整个产业链里,科技创新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还是要把企业的核心特质不断推进,向前发展,才能提升更大的竞争力,这也是我们应该主要考虑的事情”,侯为贵说。
独家高端领袖访谈
侯为贵中兴靠技术拉动
117亿投了什么
《英才》:很多大型工业类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你如何看待现在的经济环境?
侯为贵:我觉得未来几年,很多行业企业会越来越差,因为他们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房子不可能永远盖下去,现在除北上广深以外,很多城市都是过剩。修铁路可以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但也是投资拉动,发达国家的此类投资已比较少。
我们则完全不一样,中兴一直是技术开发,然后产生价值。我们30年来都在大量积累技术,今年研发投入预计117个亿,数额非常巨大。这种技术投入与全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紧密结合,它产生的价值也将非常巨大。
《英才》:117亿研发主要投向在哪呢?
侯为贵:主要是系统设备,就是我们4G和5G基站,承载与传输设备等。现在还有云计算领域,数据平台,这些也有很大的投入。
《英才》:未来还仍将坚持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者这样的身份吗?
侯为贵:对。我们这个角色的门槛越来越高,别人想变成我们的角色是非常不容易的。2G的时候我们的市场还很小,但现在已经成长和积累30年,应该把这个路子继续走好,不断落实创新,适应市场变化。
其他一些比较容易赚钱的地方,我们可以通过子公司等方式去进行探索,有些可能会失败,有些也会成功,但我们会聚焦主业,不断往前走,提升竞争力。
通信仍是高门槛行业
《英才》: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能维持多久?
侯为贵:因为流量就是业务量。这几年,随着互联网+逐渐渗透各行业,个体消费者的信息消费也迅猛增长,所以,业务量翻倍增长,所有行业没有这种增长,哪个行业业务量有翻倍增长?没有,所以这个行业会长期被看好。
《英才》:未来中兴在5G这样更大的市场中,是不是还会把重心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过去的优势市场上?
侯为贵:应该是这样。因为世界这么大,称霸也不可能,我们会努力,多拿一些国际市场份额。应该说中国市场就很大,外国很多企业都盯着,13亿人口,人均GDP现在也算是中等收入了。这个市场非常巨大,而且增长也很快,我们还是要对本土市场高度重视。
《英才》:5G业务在怎样的时间点推出会相对合理?
侯为贵:过去这个3G其实在欧洲推得太早一点,大概在1999年,那时候也没有智能手机,它就是个通话业务和少量的数据业务,这让营运商背了很重的财务包袱。现在5G业务还没有发牌照,标准也还没有成熟,但是我们有一个Pre-5G,就是在终端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拥有5G的技术,速度可以增加三四倍,这是非常实用的。
《英才》:现在运营商的通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5G时代他们还会是通信产业链的核心吗?
侯为贵:现在的通信产业跟过去不一样,话音占比重越来越小了,各种各样的内容越来越多了。运营商和消费者直接连接越来越少,但我觉得它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因为最终这些管道,包括将来的智能管道还是在它手里,我们只是给它建,它有牌照,产权是它的。所以它在整个产业链里面,还是会起到相当核心的作用。
但缺了我们还是不行,因为真正干活的是我们,类似修路架桥设计建设,都是我们在做。这条路的经营权在运营商那,在上面跑的车可能有互联网公司和用户。产业链各个角色,应该都在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只是有的人赚钱容易,有的人赚钱难。这我想就是命不同吧。
《英才》:如何看待互联网企业和中兴的估值差异?
侯为贵:我觉得同时还要去看社会价值,赚钱是一方面,社会价值甚至是一部分国家核心能力,其实更为重要,应该坚持下去。你不坚持,最终最核心的技术怎么积累下来呢?现在一些市值相当的互联网企业从收入到技术储备方面与中兴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这个行业的门槛确实是很高的,社会价值也会越来越多转换为市场价值。
服务更能赚钱
《英才》:万物互联是企业界都认同的一个大趋势,你认为现在万物互联的发展状态是怎样的?
侯为贵:物联网、万物互联,应该说很多年前的概念,但这个发展其实在前几年并不快。简单的理解,万物互联起码是人与人之间的连通的十倍以上。虽然现在还很难说处在爆发式的增长中,但是一定要开始重视,它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英才》:信息服务的市场空间是怎样的?
侯为贵:3.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就是说信息化服务的规模很大。我们现在主要做的是信息化的软硬件产品。但是信息化服务就大太多了,当然包括咱们运营商也是信息化服务。
比如,还有这些智慧城市代表的城市信息服务,这些服务第三产业,它这个规模要比我们现在做的硬件软件大十倍。物联网再发展起来,那我相信它的规模会更大。
《英才》:很多互联网企业也在做智慧城市,中兴和他们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吗?
侯为贵:我们做智慧城市跟互联网企业相比有些区别。他们在应用方面比较擅长,我们的软硬件平台能力应该是最强的,我们集成别人的东西很少,主要是靠我们自己来整合内部的一些技术。在做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当期的运行和未来的发展。我们当期现在还是盈利的,而且连续三年智慧城市财务收入方面都是翻番的,明年规模还会更大一些。
《英才》:中兴未来来自服务业务的收入占比是否会越来越高?
侯为贵:这种可能是存在的,比如说铁路,建设可以结束,但它还是要继续维护,还是要不断地在这方面投资。那么对于信息高速公路来说,它可能比铁路更长远,按投入产出比,所实现的价值更多。
我觉得整个信息服务的规模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能够达到什么样的规模,现在要完整规划出来是很困难的,我们只有不断尝试,不断去总结成功经验,使得我们这一块收入不断扩大。这几年,这一块的业务收入,在公司总营收的占比,逐渐上升。
《英才》:中兴的国际业务与其他大型企业相比有何区别?
侯为贵:我们跟大部分国企不一样,他们大部分以收购为主,我们是用公司自有技术在海外市场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我们有很长时间的技术红利,但需要在当地培育市场。我们在当地的技术队伍基本没有工人,和他们的模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