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经济环境下通信产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05-09-26 作者:杨培芳

    信息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电信行业应适应新的网络经济的发展变化,树立以人为本、合作竞争、统筹发展的观念,使信息通信市场走向理性发展的道路,在平等、合作和互动的氛围下形成一个共生多赢的发展环境。

1 信息通信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2004年,中国粗钢产量达2.725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但高品质钢材却要靠进口。能源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量占世界的11.2%,但能源使用效率只有30%,发达国家已经达到50%。中国煤炭消费比重占能耗总量的73%,石油占18%,天然气占2%,水电占6%,中国能耗结构极不合理。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耗费的能源是世界发达国家的2~3倍。靠这种传统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增长还能维持多久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现代信息通信方式突破了传统通信方式的制约,使得信息传递、搜寻、处理的成本大大降低,减少了市场中供求双方、竞争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可促进农业集约化、工业柔性化、城建社区化、交通实时化、商业配送化、金融信息化、教育远程化、医疗监测化、公务透明化,成为改造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手段。

2 信息与通信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有三大“瓶颈”:交通、能源和通信,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通信的“瓶颈”已经基本解决,通信产业成绩斐然。但是近年来中国通信产业的发展开始乏力,有人认为通信产业发展过快,已经超越了中国当前阶段的消费能力,未来主要任务是稳定而不是发展,因为通信能力已经过剩,没有新的发展空间。但是实际上在权威部门选取的30个典型国家信息化指数测评中,中国以30.6的综合指数位居第27位,可见,中国信息化水平还很落后,发展空间还大得很。
单就中国的通信产业而言,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网络规模都已位居世界第一,网络的技术先进程度也已名列前茅。但是电信增值业务发展落后,基础电信、计算机服务和信息技术(IT)业尚没有形成合力,这是形成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链过程中的最大难点。

    以往,中国基础电信部门对与信息技术融合缺乏热情,信息服务部门又对电信信心不足,热衷于另搞基础网络。设备制造企业面对这一状况进退维谷,苦不堪言。经过10年的磨合,人们逐渐认识到:电信必须融入信息化发展大潮才能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服务必须通过广大电话用户才能落地生根,设备制造商必须依靠电信业与IT业融合才能形成新的产品市场。可以说,目前是中国形成ICT产业链的最佳时机。

3 通信业的发展应适应新经济规律
    通信业和其他行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信息通信具有非常显著的外部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产业,而且是一个为整个社会提供新的高级经济阶段的发展平台;同时它又具有新经济发展规律,即网络协同发展规律,也就是在信息日渐透明的环境中,各行为主体的决策日渐由盲目变得理性起来。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有些国家受美国新自由主义政策影响,电信业过度竞争,人为地割裂了电信网络的协同机制,使电信改革遇到一些困扰。中国电信改革相对平稳,但是也出现了互联互通、无效竞争和管制不力等问题。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对新经济条件下电信业发展规律把握不准,受工业改革模式影响,出现了诸如电信企业就是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电信竞争就是零和博弈等市场误区。

    那么,什么是网络新经济规律呢?与传统经济比较,新经济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劳动工具从分体占有、系统专用到网络共享
    蒸汽机革命以前,劳动者直接使用单体工具或简单的机械装置,作用到劳动对象,形成当时的生产力。蒸汽机革命以后,劳动者群共同操纵动力系统,驱动工作机器,作用到劳动对象,形成工业社会的生产力。信息革命使劳动者站在生产过程和生产部门之外,甚至坐在家中,通过信息网络以崭新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形成信息社会的生产力。

    需要指出的是手工单体工具一般是在私人独占条件下使用的,动力系统一般是在集团内部专用情况下运行的,而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全社会协同合作、共享网络资源,才能实现真正价值。就像人类胚胎发育过程就是生命进化的缩影一样,计算机的使用方式就是人类工具从私人独占到集团专用到网络共享这样一种演化规律的缩影。20世纪70年代,人们只能在计算机房独占机时来完成科学运算;20世纪80年代,人们通过专用通信系统异地操作计算机完成更多的控制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企业规模由最优边界发展到无边界
    经济学认为企业起源于小生产者的交易费用增加。但是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又受到资源、能源、运输费用的约束,企业超过一定规模,就会出现收益递减。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普及,现代企业尤其是网络企业出现了生产和销售无边界效应,企业规模越大,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越低。如果说汽车制造公司、电视机制造公司还有最优规模边界,那么微软公司的视窗产品、英特公司的芯片已经做到了无边界。互联网在线服务也已经出现明显的收益递增效应。这种收益递增规律给企业组织理论带来巨大的挑战。

    (3)经济学基石从资源稀缺、欲望无限到资源节省、消费理性
    传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生产资源是稀缺的,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但是网络新经济的发展使得生产资源不再稀缺,人们的消费欲望也不再无限。因为传统经济的基础资源是钢铁和水泥,新经济的基础资源是沙子(硅)和信息。信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传统工业得到轻型化的根本提升,另一方面也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快速趋于理性。传统经济学的基石开始动摇。

    (4)经济结构从分散化、集中化到分布化
    在亚当·斯密经济理论时代,分散生产、自由市场是当时经济的主要特征。大工业时代,生产的集中化必然导致政府干预,进而形成许多国家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千万个企业对着一个政府,政府掌握的信息永远小于企业掌握信息的总和。大量信息被沉淀,长期粗放式资源配置是造成结构失调和整体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

    信息时代,网络化又为表面上看似分散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可靠基石。企业在越来越透明的信息环境中可以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和产业方向,在家上班的劳动者队伍日益庞大,公司经理通过网络对他的雇员进行民主式管理,组织结构也由宝塔型向扁平化发展,共同利益将促使整个社会资源优质互补、高效运作。这时的生产不是回到小农经济的分散模式,而是进入一种网络化的分布模式。

    (5)经济调节由自由市场、政府干预发展到社会协同
    自由市场可以较好地完成工业资源和产品的配置任务,但在公共服务尤其是网络服务领域则暴露出严重的缺陷。因为网络服务是产销合一和非占有性(对商品占有而言)的,自由市场规则一般不适应网络服务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市场化经济改革可以成功地解决工农业产品领域的资源配置问题,但是还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服务领域的资源配置问题。

    随着工农业生产比重减小和网络服务比重的迅速增加,市场选择和政府干预的缺陷双双凸显出来。因为政府也是人格化的政府,政府行为在更多的经济领域失灵,人们陷入“没有政府干预不行,有了政府干预可能更糟”的“诺思悖论”。而网络经济正在实现市场和政府的双重超越。因为地球已被浓缩为一个村庄,人们的关联度越来越大,非正式约束(道德规范)在透明的社会环境中比法律条文更具备现实约束力。社会协同机构将承担更多的公共管理责任。

4 政府应建立信息普遍受益机制
    传统经营者都千方百计地把有钱人的腰包当作主要市场目标,因为大家都知道,赚富人的钱更容易。于是就有了专门为少数有钱人建造的豪华总统套房和单价几百万元的高级轿车。

    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这种高端市场策略在许多领域越来越遇到麻烦。因为物质资源总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沿着物质生产的直线模式无限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市场从短缺经济进入了全面过剩,经济萧条可能是未来社会长期的表现形式。当高端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以后,社会生产力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网络产业里,从高端市场向大众市场的转变趋势更加明显。根据网络经济法则,网络的使用价值与用户的平方成正比;再根据信息流通规则,如果一个信息网络只有少数有钱人使用,可能没有什么信息流量。

    有差异才能产生信息流通的势能,在电信发展史上,已经有过不少采用高端市场战略而失败的经验教训。像可视电话、“铱星”系统和新加坡的CDMA,仅靠少量高端用户难以支撑一个必须覆盖全国甚至全球的网络,结果可能是公司破产,新建的网络全部拆除。但是另一方面,许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因为优先发展网络产业,利用信息均富效应,很快缩短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联合国组织在不发达国家的调查表明: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高级网络服务在边远贫困地区的价值远比大城市高,甚至造成那里的居民在特定情况下愿意支付高于城市居民的通信价格。当大运营商们对广大农村电信市场还不屑一顾的时候,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已经看到这里孕育着一个重要的潜在市场。

    从自然属性看,工业商品的价值在于内部性和独占性,信息服务的价值在于外部性和共享性。也就是说,信息价值与价格(趋于成本)取向是相背离的。所以总体上讲,工业经济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网络经济更能促进共同富裕。

    目前出现数字鸿沟的主要问题在于按照传统市场经济规则使价格与价值脱节,要想使农村的潜在市场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社会尚缺少一种为穷人服务也有利可图的制度安排和机制。

    20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计划,主要宗旨就是扩展电信普遍服务概念,“要使所有美国人,不论职业、收入、居住地点、残疾与否,都能以负担得起的价格享受先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由于美国的示范作用,许多国家也制定了类似计划,并且重申电信普遍服务责任。
各国的普遍做法是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制度,以专项基金方式贴补边远地区网络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过高部分,形成一种服务穷人也不吃亏的制度安排。

    中国电信领域正在实施的由企业包干负责的“村村通电话”工程,只是一个过渡方案。从长远看,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但要村村(有条件的情况下)通电话,最终还要家家通宽带信息网络。政府需要利用普遍服务基金补贴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的经营成本,形成制度。建议将非核心网络的经营许可向民营企业公平开放。采用“用户股份制”等更灵活的产权方式,为信息通信及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收稿日期:2005-07-15

[摘要] 现代通信方式使得信息传递、检索、处理的成本大大降低,成为改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手段,而通信业必须融入信息化发展的大潮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信息产业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基础平台。它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规律,即基于网络的协同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在信息日渐透明的环境中,各行为主体的决策应由盲目变得理性。在网络新经济环境下,普遍服务应该受到重视,需要建立信息普遍受益机制。

[关键词] 通信产业;信息与通信技术;新经济;融合;发展

[Abstract] Moder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greatly reduced the cost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indexing and processing, and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However, only when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converges into the wave of information revolution, can it get greater development. As a basic platform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must follow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rules, i.e., the rules of network-base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t also means that when inform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transparent, the decision-making of various levels must be rational rather than a blind behavior. The new economic environment also urges the government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ubiquitous services, and setup a mechanism for universal benefit from telecom services.

[Keywords] communication industr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new economy; convergence;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