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的组网优化

发布时间:2010-03-31 作者:卢伟丰

基金项目:中国联通软交换长途网一期、二期、三期工程项目;中国移动2G网络软交换IP化改造工程项目

 

 

    在移动软交换系统中,Mc接口是指(网关MSC服务器)((G) MSCS)和媒体网关(MGW)之间的接口。该接口的协议传输可以基于IP,也可以基于异步传输模式(ATM),但是在目前的实际组网结构中基本都是采用基于IP的承载方式。


    由于MGW通常还需要兼做信令网关功能,因此MSCS和MGW之间需要通过IP承载网来传输的控制消息除了Mc接口的H248信令以外,通常还需要转接A口信令(基站系统应用部分(BSSAP)/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局间信令(ISDN用户部分(ISUP)、电话用户部分(TUP)),有些组网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转接移动应用部分(MAP)/SCCP信令(移动交换中心子系统移动应用部分(MSCMAP)、拜访位置寄存器子系统移动应用部分(VLRMAP)、归属位置寄存器子系统移动应用部分(HLRMAP))[1]。


    因此,在软交换设备组网中,IP承载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软交换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通常IP承载网采用双平面的组网方式,其中任意一个平面中断不会影响其承载的软交换业务。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发现当IP承载网出现单平面丢包(非完全中断)时,软交换业务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表现为偶联拥塞、偶联中断、接通率下降等现象。


    本文以中兴通讯ZXWN CS设备为例,从软交换设备的角度,针对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优化解决的方法,希望给相关网络规划和优化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1 主备接入方式和负荷分担接入方式组网介绍
    在移动软交换设备逐步替换传统交换设备的初期,当还未具备接入全网统一的IP承载网的条件时,往往会采用IP承载网专网的方式,提供点到点之间的IP承载。随着IP承载网建设的完善,再逐步把软交换设备割接到一个统一的IP承载网中[2]。


    软交换设备在接入IP承载网时,通常有两种典型的组网方式,即主备接入方式、负荷分担接入方式。
主备接入方式的特点是:


    (1)软交换侧通常配置1对SIPI(信令IP接口板)单板,每个单板出1个快速以太网(FE)接口,分别接入2台二层交换机,再通过交换机分别接入2台站点接入设备(CE);


    其中二层交换机的主要作用是保证软交换侧SIPI主备倒换和CE侧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RRP)倒换可以分别独立进行,当某些CE支持二层接口时可以不用再单独配置二层交换机。


    (2)软交换侧的接口板采用主备工作方式,CE对软交换侧启用VRRP;


    (3) SIPI、CE间故障检测是独立进行的、两者没有关联,其中SIPI主备倒换检测的主要依据为SIPI和二层交换机之间端口状态,CE的VRRP倒换检测的主要依据为CE之间心跳消息。


    (4) 在正常情况下,采用主备方式接入的MSCS和MGW之间实际只能使用其中的1条传输通道(主用通道),示例如下:


    负荷分担接入方式的特点是:


    (1)软交换侧通常配置1对SIPI单板,每个单板出1个FE接口,可以直接接入CE或者通过交换机汇聚以后再接入CE;


    (2)软交换侧的接口板采用负荷分担工作方式,CE也采用负荷分担的工作方式;


    (3) SIPI和CE之间可以通过双向转发检测(BFD)进行检测;


    (4) 在正常情况下,采用负荷分担方式接入的MSCS 和MGW之间可以使用2条传输通道,示例如下:

 



2 两种组网方式下对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的分析
    (1) 主备接入方式下,业务只承载于主用传输通道,针对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的表现如下:


    备用传输通道出现丢包问题时,由于软交换业务不会承载于备用传输通道,因此对业务没有任何影响;软交换设备也无法检测到备用通道是否存在丢包;


    主用传输通道出现丢包问题时,由于软交换业务全部承载于主用传输通道,因此对业务会有一定影响,影响程度和IP承载网的丢包率有关;软交换设备可以检测到主用通道存在丢包,但是无法控制IP承载网倒换到备用通道上。


    也就是说,当主用通道中断时,IP承载网可以检测到并切换到备用通道;当主用通道出现丢包时,IP承载网通常无法检测到,也就不会切换到备用通道。


    因此,主备接入方式下针对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软交换侧基本上无法再继续进行相关的优化工作。


    (2) 负荷分担接入方式下,业务可以承载在2个传输通道上,针对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的表现如下:


    其中任何1个传输通道出现丢包,只会影响承载在此通道上的业务,另一个通道上的业务不受影响。同时,软交换侧可以检测到其中存在丢包的传输通道,也就可能主动选择其中传输质量较好的通道进行传输。
因此,负荷分担接入方式下针对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软交换侧基本具体继续进行相关的优化工作的条件。


3 负荷分担接入方式下针对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的优化分析
    从上述分析可知,采用主备接入方式时,一旦主用传输通道出现丢包等问题,由于路由器通常不具备根据链路质量检测功能,不会进行路由切换,导致承载的上层业务受到严重影响;而采用负荷分担方式时,可以通过优化避免上层业务受到影响。


    在实际应用当中,发现有些情况下虽然已经采用负荷分担组网,但是在单个传输通道出现故障时仍然会影响所有承载的业务,以下对其中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1) 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3]目的地地址的路由配置方式
    在软交换侧需要设置到SCTP目的地IP地址的路由,对于负荷分担接入方式,常见的设置方式有如下3种:


    路由配置方式一:配置一条路由,下一跳选择其中一个路由器的接口地址;


    路由配置方式二:配置两条等价路由,下一跳分别选择2个路由器的接口地址,且两条路由是等价的,两条路由同时有效;


    路由配置方式三:配置两条非等价路由,下一跳分别选择2个路由器的接口地址,且两条路由是不等价的,正常情况下只有优先级高的路由是有效的,当高优先级路由不可用时,低优先级的路由才有效。
路由配置方式一、三本质上都是单下一跳的方式,其中方式三相对方式一增加了备选路由;路由配置方式二则是多下一跳方式。


    (2)是否采用SCTP多归属
    SCTP协议中对多归属的定义为“如果可以使用多个目的地传送地址作为到一个端点的目的地地址,则这个SCTP端点可以被看作是多归属的。更进一步,端点的高层协议(ULP)应当可以在多个目的地地址中选择一个地址作为到这个多归属SCTP点的首选通路”。此特点也是SCTP和传输控制协议 (TCP)的主要区别之一。
当不采用SCTP多归属时,到目的地址的传送地址就只有1个。对于路由配置方式一、三,到此目的IP的有效路由只有1条,当这条路由上出现丢包时,就影响SCTP传送业务;对于路由配置方式二,只要其中1条路由出现丢包,会影响SCTP传送业务。


    当采用SCTP多归属时,到目的地址可以有2个或者多个传送地址,在端到端之间有2个或者多个通路。对于路由配置方式一、三,可以使不同目的IP在不同的路由上传送,当其中1条路由出现丢包时,只会影响相关的通路,在另外1条路由上的其他通路可以不受影响,如果此通路为SCTP的首选通路,那么SCTP传送业务就可以不受影响;对于路由配置方式二,则由于所有通路都会在2条路由上传输,因此只要其中1条路由出现丢包,就会影响SCTP传送业务。


    (3) SCTP拥塞对选路的影响
    以上(1)、(2)分析是针对单个SCTP而言的,但在实际应用时,上层业务通常都会使用一组SCTP进行传输。以MTP第三级用户的适配层(M3UA)[4]为例,分析部分SCTP故障时对上层业务的影响。


    在M3UA协议中对故障克服的定义是“在现行使用的应用服务器进程故障或不可用的情况下,信令业务重新选路到替换服务器进程或应用服务器过程(ASP)组的能力。故障克服也应用于返回先前不可用的应用服务器进程的业务时。”


    ASP包含SCTP端点,当ASP组中部分SCTP出现故障或不可用时,根据协议规定,上层业务就不会再选择故障的SCTP了;但部分SCTP出现拥塞但未中断时,上层业务可能仍然会选择拥塞的SCTP,从而导致业务受到影响。

 



3 组网优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对移动软交换和IP承载网组网的优化建议如下[5]:


    (1)采用负荷分担接入方式:主备接入方式下不能实现转发平面或路径的切换,网元没有切换主动权,因此需要选择负荷分担接入方式;


    (2)SCTP支持传输质量监控:当SCTP通路存在多个传输路径时,需要SCTP层进行各路径传输质量监控,并自动选择其中传输质量较好的路径。


    该功能要求多个传输路径不能存在交叉节点,否则交叉节点出现丢包时会导致所有传输路径的链路质量下降。


    (3)采用SCTP多归属配置:采用SCTP多归属配置,每条SCTP的主用通路、备用通路分别走不同的路由,且没有交叉节点。


    默认情况下,当主用通路所在传输平面故障、重传超过5次(该参数可配置)时,自动进行SCTP首选通路的切换;


    在支持传输质量监控的情况下,SCTP可以检测各通路的传输质量,当主用通路传输质量劣化但未导致通路断时,SCTP仍然可以进行通路切换,自动选择传输质量较好的通路。


    (4)SCTP拥塞控制优化:上层业务在进行动态选路时,根据SCTP拥塞状态判断,自动选择未拥塞的SCTP;同时,设置拥塞上报的门限值,只有超过门限时才向上层用户上报拥塞,并由上层用户进行业务流量的拥塞控制。


4 参考文献
(1) 谭颖.V05.03.70_3GPF_CCS_P022 控制面对传输单平面丢包优化方案设计
(2) 王爱民. CS软交换控制面高可靠性(HA)方案
(3) YD/T 1194—2002. 流控制传送协议(SCTP) [S]. 2002.
(4) YD/T 1192—2002. No.7信令与IP互通适配层技术规范——消息传递部分(MTP)第三级用户适配层(M3UA) [S]. 2002.
(5) 卢伟丰.移动软交换设备Mc、Nc接口组网优化工程实施方案

收稿日期:2009-08-03

[摘要] 针对移动软交换Mc接口组网中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分析其在主备接入方式、负荷分担接入方式下对软交换业务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负荷分担接入方式下的相关优化思路,提出了具体的组网优化建议,对移动软交换组网优化及网络安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移动软交换;Mc接口; 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组网优化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ssue of single-plane packet loss in IP bearer networks, which occurs in Mc interface optimization in soft-switching systems, and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is problem on soft-switching services which underlie the active-standby access mode and load-sharing mode. It also analyzes issues related to the load-balancing mode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network optimization. It is a reference for optimization and safety protectionof mobile soft-switching networks.

[Keywords] Mobile soft-switching; Interface Mc; single-plane packet loss in IP-bearer network; network optim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