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码高清,悠游视界

发布时间:2013-05-01 作者:唐文哲(中兴通讯)

     全球范围内,用于视频编码器的投资,2010年是7.8亿美金,而且保持每年10.4%的增长;在国外,高清频道逐步替代标清频道,在发达国家,高清频道已经达到总频道数的一半;每一分钟,60小时的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个人网游、家庭娱乐、大众传媒,视频是主角。

    据统计,我国达到4M的宽带用户不足40%;在欧洲如瑞士,用于IPTV和上网业务的带宽约5M;而中亚、东南亚大部分用户的带宽只有2M。带宽,仍然是阻碍视频发展的主要瓶颈。

    视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用户的体验和黏合度,而视频质量又受限于编码码率。大量的视频需求和带宽不足,期待编码器以更低的码率提供更好的视频服务。针对同一个片源,在相同码率下,各厂商的图像质量,差异比较明显。如何用更低的码率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各厂商靠的是编码技术,拼的是内功。

    目前主流编码标准是H.264,此标准框架并未定义高清或标清的码率应该是多少。业内普遍认为,针对高清业务,码率是6~8M,而标清业务约为2M左右。而中兴通讯的低码率高清、标清(LBHD/LBSD)技术,在基本不影响图像感观的情况下,高清的码率为3.5M、标清为1M,使得视频应用的空间更加广阔。借助低码高清技术,运营商可以以较小带宽开展视频业务,充分发挥网络价值,同时有效降低存储空间。


LBHD/LBSD市场价值

    用3.5M带宽呈现原本需要6~8M的高清节目,用1M带宽传输原本需要1.8~2M的标清内容,观众的视觉体验毫无分别,这就是LBHD/LBSD编码技术创造的全新商业价值。

    ● 拓展用户群。结合丢包补偿、前向纠错,可以突破原来ADSL用户只能覆盖3km的限制,增加覆盖到7km,覆盖用户大幅度增加。

    ● 开展高清业务。例如用户带宽只有4M的运营商,无法承载6~8M的高清业务,使用LBHD编码器,即可开通高清频道和点播节目,增加用户的黏度。

    ● 增加移动环境下的视频业务可运营性。移动环境的带宽不足,即使是LTE,带宽并不稳定,也不足以提供实时直播节目,需要保证图像质量的低码率解决方案。

    ● 减少CDN的存储空间,降低IPTV的成本投入和运维开销。

    ● 降低用户资费。移动用户一般是按流量来计费的,以更低的码率提供相同的视频信息,有效减少用户的流量费用。


LBHD/LBSD关键技术

    在保障图像质量的前提下,LBHD/LBSD采用一些核心算法,尽可能地降低视频码率。

    ● 基于视频内容的精确分析:识别场景切换、淡入淡出、运动区域、人脸活动、纹路走向等各种场景;

    ● 自适应视频预滤波:递归及非递归滤波、线性及非线性中值滤波等;

    ● 前瞻(Look-ahead)分析:自适应码率控制;

    ● 基于视频内容的灵活处理:滤镜过滤、运动估算、码率控制、模式选择等。

    LBHD/LBSD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算法,经过不同片源的综合评测,成为有效的图像算法。


LBHD/LBSD与H.265

    2013年初发布并持续完善的H.265,是相对于H.264的全新视频编码标准。H.265的目标是:采用H.264一半的带宽,实现高清视频。

    有人担心H.265的发布,是LBHD/LBSD的终止符,其实不然。

    ● 遵循H.265标准,厂商是比较容易形成产品,但终端设备的芯片成本较高,为业务的开展带来阻力。从H.264的历史进程来看,H.265产业链的成熟,预计需要4~5年。

    ● 现网大量运营的H.264终端无法支持H.265,不会在短期内退市,使得H.265的大面积应用,还需较长时间。

    ● 最根本的是,LBHD/LBSD是一种编码算法,既可以应用在H.264的框架下,也可以融合在H.265编码标准下,这就为LBHD/LBSD提供长期的生存空间。


    中兴通讯低码高清技术已在全球运营商网络获得广泛应用,帮助运营商盘活网络资源,提升网络竞争力。如印尼TelKom,其IPTV从2010年建设后,因为带宽的原因,基本没有发展用户。2012年底,与中兴通讯进行联合运营,成功盘活了该项目。印尼TelKom项目的成功,给其他处于相同处境的运营商以很大的启发,委内瑞拉CANTV、巴拉圭COPACO、哥伦比亚EMCALI都向中兴通讯投来橄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