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网络世界》报道

发布时间:2003-11-27 作者:中兴通讯

引领通信风向
--第三届中兴通讯高级论坛全记录
本报记者 白书欣

  这是一个充盈着前沿通信技术气息的高级论坛。

  北京邮电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钟义信教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谈振辉教授、北京邮电大学顾婉仪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近康教授、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蒋林涛、中国电信集团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常务理事李进良教授等20余位通信相关技术领域的名家大师悉数出席。这些知名学者借《中兴通讯技术》杂志社牵头,齐聚春城昆明,就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风向,展开了思想搏弈。

  这并不完全是一个纯粹碰撞技术理念的专家论坛。

  来自网通、联通技术研究和跟踪机构的负责人,包括中国联通信息系统部总经理艾波、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张翎等在论坛上同各位专家就技术向价值转换的产业化问题,做了深入交流。这些来自业界的真知灼见,与激荡在会场浓重的技术氛围和谐共舞,为看似枯燥的技术理论打下了实践的注脚。

  权威性的技术前瞻并结合产业界政策与需求的印证之后,最终汇集成为本次论坛的主旋律。

NGN引爆激烈论战

  以执着于分组交换以及VoIP技术闻名的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蒋林涛,近来对于NGN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发表了众多言论。这一次,蒋总也没例外。

  NGN,一般译为下一代网络。蒋总首先指出这个定义太大,也太过于空泛。蒋总透露,近来,其正在同信息产业部合作一个软课题,其中就有对于下一代网络概念如何严格定义的讨论。不过,具体应当如何分代?用什么标准实施划分?下一代网络的特点又是什么?蒋总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蒋总指出,下一代网络必定是建立在分组交换技术基础之上,从业务、承载和传输各方面都将以分组交换形式进行。NGN将是以分组交换为技术基础,多种技术共存的网络,是多业务、多网的复合体系;更进一步的观点则认为,NGN的基础就是IP技术,本质就是IP网。
“那么,既然是下一代网络,首先需要明确,应当按电信网采用的核心技术来对电信网分代,才能给出其本质的内涵”,蒋总表示,并进一步指出现在的NGN概念应是属于第三代电信网。

  蒋总分别列举出一代到三代电信网的核心技术,即,第一代:模拟通信技术;第二代:基于TDM电路交换的数字通信技术;第三代:基于统计复用分组交换的数字通信技术。这也意味着,所谓的NGN中将不会存在电路交换技术。根据蒋总的理论,目前的电信网应当是过渡代电信网。它采用了TDM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相混合的数字通信技术,是多业务网、多业务承载网的体系结构,并孕育着第3代电信网的技术。

  蒋总还提出,未来网络交换基础是属于IP的,并且肯定不是ATM。那么,为什么第三代电信网将属于IP呢?理由将取决于什么才是未来的主流业务,而除去语音之外,肯定100%的未来业务都是IP业务。

  但是,IP网络技术也存在问题。

  目前,国际、国内所有企业的IP网、电信级IP网均是完全照搬Internet的设计,并且沿用了Internet的全部设计理念。Internet的设计理念是以用户为核心,以用户自律为基础,网络仅为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用户业务承载平台(业务承载网)。业务网的安全问题、业务网节点设备间的信任问题、为业务的服务质量而保障业务网所必需的资源调配等都是由用户自行解决。

  对于运营商而言,这种IP网络自由且极不透明,使得运营商甚至无法了解自己所运营网络的实时状态,那么又如何为用户提供业务?

  事实上,三四年来,IP技术的发展差强人意,长期困于安全、服务质量、商业生态模型等问题,使得对IP网有无融合全部电信业务的能力成为了一个问号。目前的尴尬是,电信专家对于IP技术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而业务的IP化趋势却有增无减。“在一时找不到替代技术的时候,下一代网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模糊,进入了十字路口”。蒋总对于NGN的精辟观点,赢得了与会学者的热烈掌声,也留下了一系列思路延伸与碰撞的契机。

前沿通信技术点击

  本次论坛上,无疑,NGN成为了最能激发讨论意愿的核心论题,事实上,仔细观察专家们本次演讲的所有技术主题,从探索IP测试技术、讨论信息安全技术的新动向、风头渐露的城域以太网以及位于ASON智能光网研发前沿的光突发交换技术等,几乎均可以涵盖于NGN的框架范围之内。

  下面,就让我们来点击体验这些经由专家们特别指点的新技术风向。

IP测试技术探索

  谢希仁教授开场即明确指出,业界对于IP测试手段的需求已经非常迫切。随着时代演进,互联网应用从单纯的数据传送逐渐发展到多媒体信息的传送(在未来的NGN架构上,对于多媒体信息的承载量将更为巨大);网络质量的要求,也从单纯的丢包敏感变化为时延敏感与丢包敏感。因此,对于网络协议的运行和性能状态,必须给予更进一步的监控和随时性的有效调整,而这些需求则构成了IP测量技术出现的前提。

  谢教授指出,作为一项测量技术,IP网络测量通过收集数据或分组的踪迹,以显示和分析不同网络应用下网络中的分组活动情况。

  IP网络测量技术的具体用途在于满足故障诊断、协议排错、网络流量特征化以及网络性能评价等需求。

  谢教授强调,网络测量作为理解网络行为和认识网络规律的基本手段以及评估管理网络性能的重要方法,已成为网络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研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测量系统实属必要。

智能光网突发交换技术

  2002年的论坛上,顾婉仪教授指出了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将是智能光网发展的主流方向,并表示ASON的首个定位将是城域网络中的应用。这次,顾婉仪教授又为论坛带来了光交换技术中较新的面孔??光突发交换技术。

  顾教授告诉大家,全光网正在向智能化发展,但由于电路交换是粗粒度的,以波长或波长组为交换的粒度,带宽利用率较低,不能实现统计复用,不适于承载像IP这样的突发业务。因此,对于光分组/信元交换的研究开始提到日程。光突发交换(OBS)技术是其中的成果之一,它集中了较大粒度的波长(电路)交换和较细粒度的光分组交换两者的优点,并有效避免了两者的不足,因此能有效地支持上层协议或高层用户产生的突发业务。

  在技术层面对于ASON进行了探讨之后,电信5所李秉钧教授也就运营商如何切入ASON实施发表了观点。

  李秉钧教授认为,运营商可以选择多种切入方式,既可以直接从骨干网进行切入,也可以从网络汇聚层入手,即可以直接建设ASON骨干网平台,也可以在已有网络节点设备之上逐步增加ASON设备比重,最终实现ASON。

城域以太网挑战SDH

  年轻的罗忠生博士是中兴通讯专门负责前沿技术追踪的技术中心研究部部长。

  罗忠生本次带来的演讲题目是城域以太网挑战SDH。

  罗忠生指出,目前的SDH/SONET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表现在其对于IP业务支持能力欠佳、带宽分配的灵活性不高、升级问题众多并且部署业务所需时间较长等方面。罗忠生认为,这些缺点即使在下一代SDH中仍未能完善解决。

  相对于SDH技术家族尚存的弊端,罗忠生将希望寄予城域以太网技术。

  他认为,分组流量已经成为网络中的主要流量类型。此外,站点的快速增长要求高速接入和灵活的业务承载手段。再者以太网技术成熟,易于应用,数据接口成本也低且能够提供10 Mb/s~10 Gb/s的多种速率。

  客观看来,97%以上的局域网都采用的是以太网技术,应用兼容能力强,支持点到点与点到多点连接,也可以极大地降低整体成本。

  此外,罗忠生还为运营商建议了两种应用策略:对于新兴运营商,为了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可以直接部署城域以太网;而对于传统运营商,可以首先在新的业务地区部署城域以太网,并逐步将业务需求大的原有SDH网络改造为城域以太网,最终将以SDH传送为主转变为以城域以太网传送为主。

运营策略、国家政策的共鸣

  正如前言所述,与会专家们在热情参与技术讨论的同时,和技术紧密相关的运营策略以及政策方面的声音也不断地融合进来,形成了技术与产业乃至政策的共鸣。

网通集团发展策略的部分思考

  网通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张翎就网通集团未来的发展策略,发表了个人看法。

  对于PHS,其未来的角色定位建议为低端语音业务附加部分数据接入业务。对于3G,建议先着眼于语音业务,将视频类新业务定位于未来的利润增长点,其他的增值业务仍是关键。需要明确的是,城域网的业务定位,数据为主、语音为辅,并更多地关注用户接入能力(对于企业用户,应以光纤入楼为主)。

国家信息化中长期发展策略

  NGN作为未来网络的概念代表,理当满足未来的社会通信需求。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因此,通信产业发展和技术演进方向,也应当遵循满足小康社会需求的大政方针。

  钟义信教授在其“国家信息领域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演讲中,就特别提出了“大规模信息智能网络”的概念。

  钟教授表示,我们如今尚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的过渡阶段。

  如何加快这种过渡进程的速度??建设大规模信息智能网络将是关键的驱动力之一。

  回想为上届论坛采写报道之时,我们为掌控通信未来的可能留下了肯定的期盼。如今我们看到了在其逐步实现的路途上已留下的串串脚印,又在向前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