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2P业务的概念
在讨论对等网络(P2P)业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哪些业务是P2P业务,它们有什么特征?
狭义地说,P2P业务是通过P2P应用系统来开展的业务,而P2P应用系统则应符合P2P软件的特征,例如分布式,去中心化,节点(Peer)间的对等性等等。
广义地说,P2P业务是符合P2P计算模型的业务,而P2P计算模型的核心,就我的理解而言,可以定义为“系统中Peer之间的对等资源交换”。对于一个P2P文件共享系统而言(例如BT),Peer之间交换的是内容资源;对于P2P内容分发系统而言,Peer之间交换的是传输带宽;对于P2P流媒体系统而言,Peer之间交换的是带宽和存储资源;对于P2P IP语音(VoIP)系统(如Skype)而言,Peer之间交换的是处理器和带宽资源。
资源交换自然意味着资源是分布式地分布在各个Peer上;对等性意味着每个Peer既是资源的拥有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交换意味着Peer获得资源的前提是付出资源(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交换不一定是等价的,特别是在一次交易中,但是P2P系统的交换是自主的,即每个Peer可以独立决策是否和其他Peer交换资源,交换采用何种策略。交换的自主性本质上体现了P2P系统中最终的参与者是用户,即单个的“人”,每个Peer仅仅是用户行为的执行者。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P2P应用软件都基本符合P2P计算模型。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还有许多表面上并非是P2P的应用也是符合P2P计算模型的,可以看作是广义的P2P应用。
第一个是Web2.0应用,例如博客、照片共享(Flickr)、视频共享(Youtube)。对于Web2.0而言,每个参与者(用户)生产内容,同时消费内容。通过大量用户的贡献,系统的内容得以规模性增长,并且刺激用户分享更多的内容。
第二个是WiFi共享,通过用户WiFi接入点的分享,使得加入到WiFi共享网络的所有接入点构成一个可以漫游的接入网络。本质上,这是对用户宽带接入资源的交换。
2 现有P2P的运营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P2P技术尽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是可赢利的P2P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运营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
目前主要P2P业务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Skype模式
Skype是互联网上最流行的P2P VoIP系统。目前Skype采取的模式是基本服务免费(如网内话音通话),而增值服务收费,收费的服务包括:
(2)广告模式
这是P2P服务采用的最为广泛的赢利模式,也是互联网业务的主要赢利模式。从早期的Napster,到最近比较流行的P2P流媒体业务,如PPlive、UUsee等,都主要采用这种模式,至少是以这种模式为主。
由于P2P应用系统对于服务端的资源需求较少,整个P2P运营系统的成本较低,因此,这种模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主流的赢利模式。
(3)Popular Power和Data Synapse模式
Popular Power[1]公司大量收集处于工作间隙的PC的闲置计算能力,通过集群技术产生超级计算能力,供高强度计算工作和大型研究项目使用。在Popular Power的模式中,用户被要求在他们的PC上安装一个特制的屏幕保护程序。当屏保运行时,Popular Power就会向这些用户的PC分配工作负载。用户每月将收到一定数额的报酬作为对他们的闲置计算资源的使用费。我们可以把Popular Power模式称为“商贩模式”——通过贩卖个人计算机的闲置资源来获取利润。
DataSynapse公司赢利的方法是“网格计算”,它把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利用它们的闲散资源组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表面上看,DataSynapse模式和Popular Power模式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贩卖空闲的计算机资源。但是DataSynapse将“网格计算”构建在合作企业之间的内部网(Intranet)上,而不是互联网(Internet)上。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互联网的带宽狭窄、安全性较差的问题;另一方面把目标用户定位在企业用户中,有较大的赢利把握。
(4)Lightshare模式
Lightshare的赢利方法是在P2P网络上开展电子商务。用户可以在P2P网络上购买或出售商品。用户可以搜寻待售商品信息或者列出自己欲售商品的信息。待售的商品保留在出售者的计算机里,但中心服务器上动态地保存该商品的相关信息,以供其他用户查询。在Lightshare开展的服务中,初期的交易商品只包括数字文件,但是以后将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这种赢利模式目前存在着管理、计费、安全等方面的困难。
3 P2P的运营模式未来发展展望
随着P2P业务应用的深入,P2P不但将极大地改变业务实现的方式,也将极大地改变现有互联网和电信业务的运营模式。
导致这种改变的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在P2P的方式下,用户将不再仅仅作为服务的对象,而将作为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伙伴而进入到业务提供的价值链环节中。基于这个分析,下面,我们对P2P的运营模式进行展望。
如前所述,P2P业务,其本质在于对等的交易性质。即Peer之间不仅仅在软件功能上是对等的,更在于Peer之间进行资源的交换。随着P2P业务的深入发展,资源的交换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以商业价值,这样,P2P就会演进成为一种对等的交易模型。这是P2P和传统电信业务的本质区别。基本上,P2P服务在模式上和Web2.0的模式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在这种模式下,用户将成为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伙伴而分享服务提供带来的收益。收益的大小取决于该用户贡献的资源的价值。
根据用户对资源的贡献和消费的情况,我们可以把用户分为3类:第一类是贡献者:这部分用户贡献的资源大于消费的资源;第二类是均衡者:这部分用户贡献的资源和消费资源相当;第三类是消费者:这部分用户消费的资源大于贡献的资源。
需要指出的是,资源的评估不仅仅依赖于资源数量的多少,还在于资源的质量和价值。例如用户贡献的是内容的话,那么贡献的内容数量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是贡献的内容的质量,例如被访问的次数(即带来的流量)。
服务提供的收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所谓的前向收入,即最终用户为获取的服务支付的费用;第二类是后向收入,即通过广告等模式,从第三方获取的收入。
在P2P的模式下,总体上,服务提供商可以向贡献者分享收益,向消费者收费,而均衡者将采用免费的策略。具体地,因为服务提供的收益方式不同,模式上也有差别。
目前,多数互联网应用服务商采用后向收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服务提供商是无法向消费者收费的,因此,第二类和第三类用户都是免费的,第一类用户则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分享收入。
尽管目前的P2P应用服务提供商很少向第一类用户(贡献者)付费,但是长远来看,付费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当服务提供商需要大量使用用户资源的时候,可以建立用户激励机制。针对P2P文件共享软件的使用分析表明,在一个P2P系统中,只有非常少的用户贡献了大多数内容,从经济的角度讲,让多数用户都无偿地贡献资源是不现实的,至少是不长远的。因此P2P服务需要一种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励用户主动地贡献资源,这种机制能够确保整个服务提供呈正反馈,即用户贡献越多,系统的资源越丰富,系统的性能和规模越大,系统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用户能够分享更多的收益,从而使得最终用户愿意贡献更多的资源。
从用户的角度,P2P业务提供商扮演几个角色:
(1)平台提供商,即提供一个P2P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平台。
(2)中间商,为各种资源的交换提供中间商的角色,帮助达成用户的资源交换。
(3)代理商,作为用户的代理商,把用户资源集中起来,统一销售给第三方使用。
P2P业务提供商不同的角色定位也决定了系统的运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P2P运营模式还需要解决如下的问题:
(1)资源的定义和定价问题。
(2)激励机制和资源交换问题。
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进一步的展开讨论。
4 P2P运营模式的优势
P2P业务运营模式比较传统模式而言,具有很多优势,这些优势一方面来源于P2P计算模型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P2P导致的运营模式改变。
P2P业务运营模式的优势如下:
(1)降低应用提供的门槛
P2P对于业务提供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服务提供商大量地通过使用用户资源提供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提供能力不但不会因为服务规模的扩大而受到限制,反而会因为规模的扩大提升整体的性能,因为系统获得的资源也在同步增加。这种优势在基于P2P的分发服务、话音服务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服务提供商仅仅需要少量的投资,就可以搭建全球范围内的服务系统。
(2)系统的自激励特性
这种运营模式下,系统的增长是通过一个正反馈循环而得到自激励的。因为系统规模越大,用户数量越多,系统的性能越好,对于用户的激励作用(如用户可以获得的利益)就越大,这样会激励更多的用户加入,并鼓励更多的资源贡献。这种模式下,可以实现P2P业务系统的高速爆炸性增长。
(3)资费分担
因为P2P应用提供建立在用户资源的基础上,即使服务提供商不为用户资源付费,也可以因为服务的成本低和门槛低,在价格上非常具有优势,所以,在P2P模式下,基础业务免费将成为主流。典型例子,如Skype。
(4)增加用户“黏”度
P2P服务提供如同Web2.0一样,是通过对用户的汇聚而实现的,这种汇聚使得服务提供商和用户成为一个整体,成为合作伙伴。比较单纯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而言,无疑对于用户具有更大的“黏”度。P2P的规模效应将使得系统的聚合效应明显,即越是大规模的系统,越能吸引用户,用户的“黏”度越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P2P流媒体服务。
当然,P2P系统仍然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包括单个服务的可靠性和质量问题,服务的可管理性问题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P2P模式下的业务还不能占据主导地位,但是,P2P系统在成本上的优势将迫使传统业务朝高端转移。而如何把P2P模式和传统模式结合起来,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5 未来P2P业务发展趋势设想
未来,P2P的一个可能的方向是平台化,即形成一个基于P2P的资源交换平台,这个平台对用户进行抽象,对资源(包括内容、带宽、存储、处理器、传感器等)进行统一建模,并以一致的方式(例如以DHT的方式)进行资源标识、注册、索引和搜索。用户之间的交互协议,可以采用标准的会话初始化协议(SIP)方式进行,实现标准化。交互接口可以按照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方式进行定义。不同的应用将基于这个平台构建不同的资源交换模型,并生成不同的应用逻辑。例如P2P流媒体直播将加入到直播的用户的带宽和存储资源组成一个直播树,并建立资源的调度算法来实现可靠的直播功能。P2P文件共享应用将文件进行分片处理,并建立分片文件的交换策略。
P2P运营和服务平台将进一步简化P2P应用开发和业务提供的复杂性,并促进良性的P2P业务价值链的生成。因此,P2P平台将进一步促进P2P业务的开展,丰富P2P业务的运营模式。
6 参考文献
[1] 2006年中国P2P流媒体简版报告国[EB/OL]. [2007-03-06]. www.p2psky.com/data/down801.html.
收稿日期:2007-09-20
[摘要] 目前主要P2P业务的运营模式主要有:Skype模式、广告模式、商贩模式、网格计算模式、电子商务模式。这些业务运营模式可以降低应用提供门槛,实现系统自激励机制,实现资费分担,增加用户“黏”度。未来,P2P的一个可能的方向是平台化,即形成一个基于P2P的资源交换平台,这个平台对用户进行抽象,对资源进行统一建模,并以一致的方式进行资源标识、注册、索引和搜索。用户之间的交互协议,可以采用标准的会话初始化协议(SIP)方式进行,实现标准化。交互接口可以按照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方式进行定义。不同的应用将基于这个平台构建不同的资源交换模型,并生成不同的应用逻辑。
[关键词] 对等网络;网格;运营模式;Web2.0应用
[Abstract] The current major P2P business operation modes are: Skype, advertisement, retailer, grid computing, and e-business. These service operation modes can lower the threshold to supply applications, realize the system's self-incentive mechanism, achieve charges sharing, and keep users' loyalty. In the future, a possible direction for P2P is to be a platform, specifically, a P2P based resource-exchanging platform. This platform makes a unified model from user information, and does resources identification, registration, indexing and searching in an accordant way. The interactive protocol between users adopts a standard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to achieve standardization. Interactive interface can be def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approach. Different applications will construct different resources-exchange models based on this platform and generate different application logics.
[Keywords] P2P network; grid; business model; Web2.0 ap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