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实现超越——访中兴通讯无线研究院副院长王喜瑜

发布时间:2023-04-26 作者:本刊记者 方丽

  
  2009年是中国3G建设元年,也是中兴通讯无线产品实现全面超越的一年。中兴通讯一贯坚持市场驱动研发,市场的成功源自这一理念的贯彻。从3G时代开始,中兴通讯与国际同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并紧紧把握住市场机遇,以市场的成功带动研发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超越。中兴通讯无线研究院副院长王喜瑜近日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紧跟业界发展潮流
  记者:目前,云计算、物联网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通信和IT甚至IT业和其他行业的界限正在被打破,中兴通讯如何看待这些热点技术的发展?

  王喜瑜:近年来,云计算成为业界热门课题,对这一趋势,中兴通讯保持高度关注。云计算是从IT领域发展起来的,主要的变化是推出基于网络的服务的概念,利用云服务来完成存储、计算等工作,以节约运营成本。  

  随着通信与IT的融合加深,云服务、云存储开始部署。而在无线接入侧,由于实时性要求高以及基带—射频接口的高带宽,目前的云计算技术还不能立即取代传统的基站架构。但是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思想可以逐渐地在基站实现中得到借鉴。

  物联网目前在欧美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中国的运营商也积极参与其中。如果说以前的通信解决的是几十亿人之间的交互,那物联网则是要解决高几个数量级的物件之间的交互。物联网是现有3G和将来的4G的非常重要的杀手级业务。物联网的应用不仅要求无线网络具有更高的带宽,也对无线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无线技术的宽带化、IP化、扁平化等都是为了不断满足这些要求,无线网络的信令方面也要考虑物联网带来的一些新的场景。

  同时,物联网本身就是无线传输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融合,是无线应用技术的一个重要拓展。中兴通讯在原RFID产品的基础上成立了物联网产品线,并成立相关的研发机构,我们希望,通过有效利用公司在无线技术方面的深厚积累,迅速建立起在物联网领域领先的技术与产品能力。

生存或死亡,由技术创新决定
  记者:您怎样理解技术创新?请您谈谈公司无线技术领域比较突出的技术创新。

  王喜瑜:技术创新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尤其作为移动通信的后来者,必须在产品竞争力方面有所超越,才能突破国外知名设备制造商长期把持的市场格局,可以说,生存或者死亡,由技术创新决定。
另外一方面,又不能盲目地追求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必须由市场驱动,满足客户需求的创新才是我们需要的创新,纯粹地为技术而技术的创新不是我们企业需要的。

  2000年以后,无线技术发展大大提速,这可以从无线通信标准制式上看出来,在短短的10年内,发展了2G/3G/4G三代、十余种标准制式。长期以来,各设备商都采用一种制式对应一种基站的建设模式,投资巨大、运维困难。仅在中国,移动基站建设一项投资规模即达数千亿元。长期以来,由于多制式间基带/射频特性的巨大差异性,软件定义无线电(SDR)一直停留在纸面和实验室里,中兴通讯采用了“软基带”和“硬加速器”结合的方案,在业界首先实现了基带的多制式共享。中兴通讯还推出了系列宽带化关键技术:大带宽LDMOS调配技术、多频段宽带收发信机,使单站支持载波密度大大提高,解决了多制式多频段共网的关键问题。 在成功解决上述软件无线电关键技术基础上,中兴通讯率先推出了GSM、UMTS商用双模。基于此基站平台,率先推出CDMA/LTE和TD-SCDMA/LTE等多模基站。多种制式的基站同时运行在同一物理基站上,从而根本上减少CAPEX投入,并能统一管理,减少OPEX。同时,中兴通讯又通过空口、组网等方面大量的创新技术,极大地拓宽了传统蜂窝网络的应用范围和性能。中兴通讯软基站一经推出,即引发了基站形态的一场巨大变革,使我国在移动通信产业技术方面由跟随转向领跑。

    基于软基站,中兴通讯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在业界率先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大容量基带池”的“超级基站”、“运维工厂”,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站建设模式;在4G LTE基站上提供自动升级,自动配置等SON关键功能,并且在3G基站系统中率先推出了自动网络规划、自动网络优化工具,极大地节约了运营商的网络运维投入;成功地在SDR基站上实现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集群标准GoTa,通过对空口标准极度优化以及对网络架构的重新定义,使得接入时间小于1s,实现了传统的无线通信业务与集群业务的完美融合;解决了多普勒频移对码分多址的影响问题,实现覆盖美国全境的“对空接力通讯”。

  中兴通讯在基站小型化技术上也有很多创新,相继推出业界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UMTS、CDMA、TD等射频拉远单元。该单元可以通过挂墙、抱杆、塔顶多种方式满足室内外各种环境的灵活安装,能够为运营商节省大量的机房面积,甚至不需要专门的机房,降低了运营商机房建设成本,同时也能够减少近50%的钢材料使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节能降耗政策。SDR基站引入先进机框管理技术,大大加强了系统的故障定位能力,也为系统未来的扩展、实现节能减排打下了技术基础。

  时钟同步是通信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以及后续的LTE TDD演进标准,以及CDMA2000、WiMAX等通信系统都依赖于全网同步的时钟参考。传统的时钟参考依赖于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考虑到国家安全等问题,我国独立发展了北斗定位和授时系统,目前产业链正处于完善过程中。SDR基站系统在设计中,除GPS方案之外,也设计了可以使用国产北斗系统的方案,当需要时,可以切换到使用北斗授时的方案。考虑到卫星接收系统的设备和工程成本较高,作为替代技术,“IEEE1588V2”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精确时钟同步。中兴通讯经过不懈的研发,在SDR基站中创造性地内置了该协议的全套解决方案,自主研发的同步算法能够适配运营商新的PTN网络和已部署的传统网络,支持频率和相位同步,能够满足已知各种无线制式对基站的时钟指标要求。该系统在2009年香港CSL商用网络中已规模商用,在中国移动的TD-SCDMA测试中达到了8ns的授时精度。

提升核心研发能力 
  记者:2009年,是中国3G建设元年,也是中兴通讯无线产品实现全面超越的一年。请您谈谈,市场份额不断扩张的背后,我们的研发能力获得了哪些超越?

  王喜瑜:2009年是中兴通讯无线产品实现全面超越的一年,成绩的取得源于多年的积累。现在我们对无线整体架构、核心技术、组网、客户需求等多个方面的理解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正是因为全面能力的提高,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把握技术创新方向,推出业界领先的SDR基站,在产品竞争力上取得领先优势。

  2009年,我们下大功夫推进HPPD(高效产品开发)的深入贯彻:规划先行,系统思考,统筹开发,项目管理。HPPD的推行,让产品规划与研发很好地结合起来,研发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09年无线产品在外场质量得到了根本的提高。

  我们的平台规划与架构能力也得到了突破性的提高。中兴通讯是业界少有的所有无线产品都开发的公司,平台的开发不仅仅节省了大量的研发人力,而且通过取长补短,提升了中兴通讯无线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兴通讯无线技术专利布局的情况。

  王喜瑜:通信行业专利数量众多,设备供应商通过参加标准制定以及产品开发或多或少持有相关标准的专利(包括基本专利)。相互使用对方的专利在通信行业设备厂商间不可避免。设备厂商之间的相互专利侵权问题只有通过双方的专利交叉许可来解决。如果在专利布局方面不具有与对方交叉许可的平等地位,则不得不通过付费的手段解决。中兴通讯高度重视无线领域的专利布局。截至目前,中兴通讯在全球范围内申请的专利总量超过25000件,在LTE/SAE领域申请专利数超过1700件。

  中兴通讯无线领域的专利布局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开展:1999—2003年,提升全员IPR意识以及各产品线的专利申请数量;2003—2009年,在提升数量的同时专注专利质量,形成基本IPR防御框架;2010—2014年,显著提升专利质量、地域和技术领域布局,重点提升3G和LTE领域的基本专利数量。

  总体来说,由于2G起步较晚,中兴通讯专利布局的重点在3G/4G和未来的无线技术演进,同时,在2G/3G/4G多网融合方面,我们也有比较好的机会。

掌握趋势  掌控未来
  记者:最后,请您谈一谈未来无线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兴通讯在这方面是怎样考虑的?

  王喜瑜:无线技术发展的根本是为了满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物联网等新的应用的兴起,对无线数据的高可用性提出了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更高的带宽。LTE以及LTE Advanced将提供G比特级的带宽,在可预见的物理层技术难以突破性发展的情况下,对高带宽频谱以及小区内频谱、小区间频谱的组合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在COMP与频谱聚合都是新的研究热点。

  更高的实时性。目前的传输时延难以满足电子医疗、实时体验等许多应用的要求;高实时性除了要求更高的无线传输速率和基站更高的调度效率,也需要整个传输网络能降低时延,因此网络扁平化以减少中间传输和处理节点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更高的可靠性。将来大量的电子支付等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数据在无线网络中传输,需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除了保证空中可靠传输无线数据之外,数据的加、解密也是无线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面。

  与此同时,运营商多网融合、降低TCO的需求对基站的形式和基站的管理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站的形式将多样化,从传统的宏站,到Pico/Femto。器件技术的发展也将很大地影响基站的形态,但总的来说,无线基站一定是向小型化、宽带化、扁平化、协作化的方向发展。

  掌握趋势才能掌控未来。中兴通讯在无线技术发展方面有充分的考虑,市场驱动研发的机制能确保我们及时地掌握客户的需求,掌握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无线标准部门与无线预研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国际无线标准组织,跟踪业界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将我们对无线技术发展的思考积极地与业界分享,共同推动技术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