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基础联系平台的革新

发布时间:2023-04-20 作者:谭拯(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

电信运营商面对互联网应用的冲击,一方面语音、短信业务量不断下滑,基础骨干业务日益萎缩;另一方面,新的增值平台未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不能带来更好的收益,规模发展的宽带、移动业务缺乏更多的价值填充。电信运营商应该怎么办?


来自互联网的冲击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政策的推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边界开始模糊,电信业务与互联网业务相互渗透,电信运营商封闭的“围墙花园”模式逐渐被推翻。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联系方式:IM、VoIP、微博……这些都对电信运营商的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带来极大冲击。互联网进军通信,通信业江河日下。运营商的反应便是:绝地反击,进军互联网。

    然而面对陌生却广阔的互联网市场,电信运营商很容易在未理清思路之时想一股脑地把所有应用一网打尽,但是种类繁多的信息增值服务并未能为电信运营商带来规模收益。这就使电信运营商面临着尴尬的处境: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在向综合信息服务的转型中,其最主要的基础骨干业务——语音不断下滑;另一方面,新的基础骨干业务还没有成长起来。这就意味着,语音这块大的基础业务平台被抽掉之后,运营商缺乏另一块有力的基础平台去填充,没有了基础及支柱,增值业务就不能发挥更大效用。

    那么,电信运营商有没有可能继语音之后,再培育出一个基础骨干平台?这需要从运营商及互联网各自的特点着手分析。其实,就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特点及互联网的内在要求而言,运营商只要能抓住互联网运营的重点,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是可以寻找到继语音之后的骨干业务,建立起新的基础平台,并走出一条差异化的综合信息服务道路的。
例如,就中国电信而言,“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业务应用的参与者”,就很好地界定了电信运营商在电信—互联网生态中的位置:要让业务可管可控,即便是管道,也是智能管道;要着眼基础平台的建设而不是具体应用的开发(对具体应用仅仅是参与),广泛合作,通过基础平台的耕作和提供,促进业务应用的百花齐放。

互联网与通信网的本质特性分析

    向互联网转型,运营商要先认清互联网的本质特性。

    互联网业务应用种类繁多,但从根本上讲,互联网同样是与电话网一样的联系工具,一种更为普遍广泛的联系工具,它的诞生同样是基于联系的目的。各种互联网应用都是构建在“联系”基础上的,孤立的信息难以体现更大的价值。

    有分析认为:“互联网唯一重大的革命性力量与技术、媒介甚至商业几乎无关,它是关于人的,是关于营造新型人际关系的。”

    因此,互联网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人们更好地联系起来,“联系”是互联网的根基,有了联系的基础,信息增值服务自然会随之而来;有了人与人彼此的互动,其上的增值信息服务才更具有价值。

    对互联网而言,联系平台是基础,其他平台都是上层建筑。而构建具有“联系”功能的基础平台,是互联网式运营的必修课。有了基础联系平台,电信运营商不仅可以应对来自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冲击,还可以奠定运营商在综合信息转型中的根基,进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种类繁多的应用和业务;有了此平台,电信运营商就可以将人际信息交互的互联网流量掌控在自己手中,有效引导互联网“流量”、通信网“短信业务量”等内容,真正当好“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业务应用的参与者”。

    互联网的这个根本特性,正好与通信网一致,即满足人与人的联系,而这正是电信运营商所长。

    互联网式的联系与通信网的联系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联网联系方式是对通信网联系方式的革命与发展,而通信网联系方式又有着电话号码等天然优势。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专业做联系、提供通信的电信运营商要想基业长青,就要不断革新其基础骨干业务——即不断用新的方式保证基础联系平台的演进。运营商向互联网转型,首要任务便是构建互联网式的基础联系平台。基础联系平台为其他增值业务的成长提供了土壤与根基,让运营商获得稳健的转型与成长。

从联系走向新的联系

    因为互联网“分布式”的网络架构和无所不在的覆盖,以及网络开放、对等、自由等精神,互联网式的联系,已经从一种单纯的通信而逐渐丰富,演变为一种更为开放、深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联网使得人们从联系交流走向交往,并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交织出人际网络,通过人际网络充分挖掘人际价值,从而发挥更大的潜力。互联网逐渐体现出它的重要价值:把人们充分组织起来。

    因此,互联网时代,谁能更好地让人们联系起来、自我组织起来、互动起来,谁就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根本,就会拥有牢固的用户群,就会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腾讯和Facebook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

    电信运营商有必要重新自我审视,结合自身优势,先筑牢基础,再求增值。电信运营商建设互联网式的基础联系平台,有两点思路供参考:
一是从电话号码切入,充分运用手机通讯录。电话号码是电信运营商多年运营积累的优势资源,是天然的联系方式,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运用好这一优势资源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将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给运营商提供赶超的机会。

    基于电话号码的手机通讯录是比IM用户列表、SNS好友列表、邮箱联系人列表等更具底层意义的社交网络——手机通讯录上面的人,是用户较为熟悉的人,这一层社交网络与现实联系得最为紧密。

    而至今,基于手机通讯录这一层社交网络的应用几乎是空白。即使在PC互联网领域,Facebook、Twitter、LinkedIn和QQ大行其道的今天,手机通信录的社交潜力仍然没有被充分挖掘。而移动互联网领域新兴的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LBS)和基于状态的应用服务,使得电话号码和手机通信录更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基础联系平台。

    国内外已经有少量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简易应用出现,例如PingChat、Whatsapp、米聊等。电信运营商守着金矿,应该充分发挥自我优势,以电话号码为切入点,充分运用通讯录,整合资源,做深做透基础平台。可整合的资源来自电信运营商的数据库,例如用户的地理位置、家庭住址、社会关系、消费能力与习惯、职业职务、生活圈等,这些资源都为电信运营商的平台加入了差异化元素,将使之更具竞争力。基于用户电话号码和通信录,电信运营商大有可为。

    二是要从人际互动的层面来看基础联系平台的构建,不能只停留在通信的层面,不能将各种联系方式孤立起来。除了电话号码,电信运营商拥有的联系方式已经不少:IM、邮箱、微博、地理位置服务(LBS)等等,但是这些方式各自为阵、零乱分散,不但给用户带来多次登录、多次切换的不便,而且因为缺乏整合,无法发挥出协同效力。

    其实,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传递思想、情感,用什么方式并不重要——人们不会关心你是用QQ发送的信息,还是用短信发送的信息,只要信息能准确传递即可。而电子邮件、IM、微博,乃至LBS服务,其实是一回事,是一个体系中的各种功能,既然是同处一个体系,则可以整合简化。因此,电信运营商的基础平台中,就应该有效融合各种联系方式,用统一的界面呈现给用户,发挥整体效应。

    融合各种联系方式,不是各种方式间简单的链接,而是要统一定义信息流的标准,将各种涉及到人与人联系互动的方式(电话号码、通信录、IM、邮件、微博、短信、语音、LBS等)统一为一种新的形态,制定新的标准,用简洁的界面呈现,从而构建一个泛在的基础联系平台。这个平台有互动、计费、认证、交易、广告、支付、感应等模块,便于满足人与人深入联系互动的各种需求,同时又易于扩展和承载增值业务。这样,人与人、人与世界将更透彻深刻地连接互动起来。试想,基于这个平台,用同一个简洁的界面,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很方便地与朋友聊天、发布信息、分享照片(IM、SNS等功能的延伸),你可以自由连接到任何一个人(微博关注和被关注功能的延伸),你的手机会随时随地为你收集分析身边所有数据,让你与这个世界、与身边的人更好地互动:“嘿,距离你一条街的地方有你10年未见的老同学,赶快过去吧”,“嘿,拐角处有个挺小资的bar,你应该去看看”……只要这个平台耕作得足够精细,给用户提供足够好的体验,无疑将带来联系互动、人际关系乃至社会结构的新变革。此时,电信运营商早已跳出同质竞争的巢臼,面对的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Facebook的新邮件系统已经显示出这样的发展趋势,它以一种全新的信息标准统一了邮件、IM、短信,人们普遍感到,Facebook要重组和创新网络通讯服务,给人们带来更好的人际互动。

    从电话号码切入,有效融合各种联系方式,构建基础联系平台,电信运营商也已若隐若现的透露出这种想法,例如中国电信的“统一认证、统一门户、统一客户端、统一计费”、中国移动以139说客为依托的网上家园。电信运营商需要的,是分清基础与增值,认清自我优势,有所侧重地布局发展。

未来之路

    打造这样的一个基础联系平台,实质上就是构建SNS网络,让人们更好地联系互动起来,电信运营商有资源、有优势,有理由比互联网公司做得更好。当然,只建设基础联系平台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更多的价值填充,也就是阅读、游戏、音乐等各种增值平台,以满足人们的综合信息需求。

    这同样需要电信运营商从自身情况出发,按互联网的规律办事,挖掘数据、制定规则、提供标准、广泛合作,通过各种平台的深耕细作,促进增值业务的百花齐放。

    如果说增值平台是增值业务的基础,那么,基础联系平台则是基础的基础。互联网业务的丰富性,使其战略布局如立体般呈现;运营商所处的传统产业链也演化为更为复杂的生态网。因此,理顺基础平台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把握发展重点,分清主次先后,处理好竞争合作,是电信运营商必然要解决的问题,其转型之路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