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T SG13 2001-2004研究期第3次会议概要

发布时间:2003-11-27 作者:中兴通讯
  • ITU-T SG13在日内瓦召开2001-2004研究期第3次会议  
  • 会议共发表联络声明53份,通过了8个建议,批准了2个建议  
  • 会议在网络体系架构、传送网技术、网络互通等8个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 受国际电信大环境影响,本次参会代表是SG13有史以来最少的一次

  多协议和IP的网络及其互通研究组(ITU-T SG13)在日内瓦召开了2001-2004研究期第3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22个国家的18个电信主管部门、17个认可的电信运营公司、19个科学或工业组织的代表和专家,共115人。本次会议的文件有:SG13会议的报告COM13-R17-COM13-R26共10份,白色文稿COM13-10-COM13-18共9份,迟到文稿D.232-D.324共93份,各工作组(WP)和全会(PLEN及GEN)的临时文件(TD)245份。

  会议期间通过召开工作组会议、课题或课题专家联席会议、与SSG联席会议等方式研究讨论了相关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本次会议共发表联络声明53份,同意(Consent) 通过了8个建议(G.809、I.378、Y.atmpls、Y.vompls、G.821修订、G.826修订、G.829修订、Y.1540修订),批准(Approval)了2个建议Y.1710--MPLS网络的OAM要求及Y.1711--MPLS网络的OAM原理及机制。

  会议在网络体系架构、传送网技术、公用网中实施IP业务的机制、网络互通、网络性能和网络资源管理、接入网、卫星与区域网互通方面取得了技术进展。

  1 网络体系架构

  下一代电信网络网络(NGN)技术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大热点,本次会议组织了有关NGN的专题研讨会,会议期间还与SSG召开了联合研讨会,基本完成了NGN 2004计划文件,该文件为ITU-T各研究组有关NGN的研究提供协调和指导。

  本次会议认真讨论了城域以太网论坛(MEF)提供的7篇关于与以太网承载网络相关的MEF标准草案,并希望与MEF进一步合作共同研究相应的问题。

  本次会议对建议草案Y.qosar--分组网络QoS参考体系结构做了以下完善:建议草案名称改为“分组网络中支持QoS的体系架构”;为了支持某些可用性和可靠性要求,增加了基于优先级的接纳控制,引入了业务量恢复功能,标识了用于提出了接纳控制的4个优先级,并把顶级优先级分配给紧急通信,而将其他3个优先级分配给业务量恢复;补充了各功能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图,用来支持完整QoS解决方案的信令机制。

  2 传送网技术

  本次会议完成了G.809--无连接层网络功能体系的初步建议草案的开发。建议G.809用信息传递能力的观点描述了无连接传送网络的功能体系,提出了面向连接的层网络和无连接层网络之间的基本关系。本次会议日本NTT提出G.cls采用G.805建议所用的方法来描述无连接层网络的功能体系。G.cls的关键在于无连接特性和面向连接特性之间的差别。

  基于以太网的承载网络的体系的研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本次会议制订了建议草案Y.17ethreq--基于以太网承载网络OAM要求、Y.17ethoam--基于以太网承载网络的OAM功能要求、Y.17ethps--以太网保护倒换。这些建议草案被列为亟需制订的建议。

  3 公用网中实施IP业务的机制

  本次会议完善并通过了建议草案Y.vompls--VoMPLS的业务要求和框架结构 ,并对建议草案Y.vsmpls--VoMPLS的互通和协议(原Y.protocolX)进行了修改。本次会议最终通过了建议草案Y.vompls,但对于MPLS承载语音的封装形式与会代表有一定的争议,最终会议未确定MPLS承载语音封装形式,决定继续进行研究。

  本次会议重点讨论了L1-VPN对核心网络体系的影响以及L1 VPN的要求、定义和框架,明确了业务定义、业务参考模型,修改并增加了若干定义和术语,制订了建议草案Y.l1vpnsdr--L1 VPN业务要求和体系框架并准备提交下次会议通过。会议还对L2 VPN进行了讨论。会议决定收集L2 VPN的相关技术和发展方向,为以后会议做准备。

  本次会议讨论并修改了MPLS网络支持移动IP业务的建议草案,并准备提交下次会议通过。

  4 网络互通

  本次会议主要对ATM与MPLS之间的互通、MPLS上的语音承载(VoMPLS)、FR与MPLS之间的互通以及TDM与MPLS之间的互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会议还初步涉及了TDM与MPLS互通的研究,但仅处于启动阶段。会议认为,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标准和硬件/软件来完成网络互通。

  5 网络性能和网络资源管理

  (1)带宽和IP资源管理

  有关带宽和IP资源管理主要是研究ATM和IP网络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内容:采用加速程序(AAP)通过新建议草案I.371aal2--AAL2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并形成新的建议I.378;处理并更新建议草案Y.1221--基于IP网络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中的有关基于IP接入网络的流量工程和拥塞控制;讨论ATM-MPLS网络互通中有关流量管理的问题。

  (2)基于IP的网络的性能

  基于IP的网络的性能主要研究基于网络层的传输性能及其他相关问题。本次会议认可了北海道中期会议的结论。本次会议对Y.1540进行了最后的讨论和修改。对于NTT提交的TCP通道的性能研究文稿,本次会议做了进一步完善和讨论,并提出了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次会议对新启动的MPLS通道性能建议Y.MPLSperf进行了规划,制订了基本的研究要点,并给出了一个参考模型示意图。与会代表对基于广域传送网上的以太网通道性能的研究表示了浓厚兴趣,提出将要启动这一建议的研究,初步定名为建议Y.ETHperf。

  (3)ATM信元传送及可用性性能

  本次会议提出要对I.356增加一个附录以说明I.356的ATM QoS等级可以支持Y.1541中IP的QoS等级。由于I.371aal2已被同意通过,因此决定启动相应的对AAL2交换网性能的研究(暂定为I.35aal2),并对此新建议进行了规划讨论。由于迄今为止对I.35av的研究没有进展,本次会议决定,如下次会议仍无这方面的文稿,该研究项目将被从专题中取消。

  (4)传输误码和可用性性能

  传输误码和可用性性能主要研究网络物理层和链路层的性能问题。本次会议核查了G.821、G.826、G.829这3项修改建议的内容,并将提交本次大会同意通过。会议对修改后的G.827建议进行了讨论,并且准备将修改后的G.827建议提交下次会议同意通过。

  会议继续对新的G.optperf建议中的一些要点问题进行讨论(G.optperf被定为G.8201)并决定将修改后的G.8201提交下次会议通过。会上,应SG15研究组的要求,决定对基于VC-4-Xv的以太网虚通道的性能进行研究。

  (5)OAM及网络管理

  本次会议除对MPLS的OAM及保护倒换内容深化研究并通过了两个有关建议外,还根据实际需求确立了“以太网的OAM及保护倒换”、“ATM与MPLS互连网络的OAM”等新的研究课题,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计划。

  6 接入网

  本次会议主要对基于二层交换机(L2SW)的接入网的功能要求进行了讨论,会议同意把该研究内容包括在Y.123.qos草案建议中,并继续研究IP接入网中如何满足QoS的要求,设计满足QoS的IP接入网架构。

  考虑到接入网研究缺少文稿,本次会议决定删除研究课题14--基于IP 和其他系统的低层接入体系原则和特性,而把其接入网QoS研究合并到研究课题16--未来演进环境下的电信网络结构中。

  7 新网络环境下的应急通信

  本次会议对新建议草案Y.roec(V2.0) --演进中电路及分组交换网络支持应急通信的要求与功能框架第2版再一次进行了修改并充实内容形成第3版--Y.roec(V3.0)。修改后的建议将其范围限定于演进网络力所能及的应急通信的需求、功能特性和概念,使Y.roec能正确指导电信网操作者提供支持应急通信的网络要求与能力,同时使用户能了解如何获取这一能力的信息。工作组建议这部分术语定义作为国际电信联盟其他研究组的术语参考基础,避免国际电信联盟内部研究工作在术语上产生冲突。

  8 卫星与区域网互通

  本次会议的工作集中于新建议草案Y.SaIP_arch 和Y.SaIP_mcast的修改成型。由于ETSI BSM已做了许多相近的工作,这些建议草案主要以ETSI的一些文稿为原始参考。参与研究建议草案的代表一致同意研究与解决问题只着眼于卫星与区域网的互通领域,另外还同意下一代网络(NGN)的设计开发应考虑与卫星有关的问题。

  (摘自ITU-T SG13中国代表团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