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窗

发布时间:2003-11-27 作者:中兴通讯

存储区域网络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基本都采用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处理模式,存储设备(包括磁盘阵列、磁带库、光盘库等)作为服务器的外设使用,当服务器之间交换数据或向磁带库备份时,都通过局域网(LAN)进行,这将占用大量的网络开销,严重影响网络的性能。传统的存储设备一般都是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其带宽大多在40 Mbit/s左右,传输速度较慢。因此,针对目前的网络环境,能够共享大容量、高速度存储设备,不占用局域网资源的大量数据传输和备份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需要网络存储。

  目前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存储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可能,光纤通道交换设备的出现则将存储推向了网络化的新阶段,产生了存储区域网(SAN)。

  存储区域网不同于传统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它是将所有的存储设备连接在一起构成存储网络。存储区域网通过一个单独的网络(通常是高速光纤网络)把存储设备和挂在TCP/IP局域网上的服务器群相连。当有海量数据的存取需求时,数据可以通过存储区域网在相关服务器和后台存储设备之间高速传输。

  存储区域网以光纤通道(FC)为基础,实现了存储设备的共享,突破了现有的距离限制和容量限制,实现了服务器通过存储网络直接同存储设备交换数据,释放了局域网资源。

固网短信

  固网短信是一项基于固定电话网的非话类增值新业务,用户在保持正常通话功能的同时可以发送基于文本格式的消息。当普通固定电话用户购买了专用的具有发送短信息功能的电话后,不仅可以打电话,而且还可通过简单的菜单式操作,像发送移动短消息一样,实现固定电话短消息互发、短消息点播和短消息订阅等业务。从某种程度上说,固网短信业务是移动短消息业务的有力补充。信息产业部2002年颁发了中国第一张固定电话网短消息中心入网试用证,中兴通讯的ZXF118固定电话网短消息中心获此殊荣。中兴通讯的ZXF118目前已经覆盖了逾60%的中国电信“家家e”固网短信用户。

多媒体短信

  多媒体短信业务(MMS)俗称彩信,其最大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多媒体格式的信息,还可以支持语音、因特网浏览、电子邮件、会议电视等高速数据通信。多媒体短信业务的另一特色是手机与摄像头的结合,用户只需拥有带摄像头的彩信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拍照,并将照片保存到手机上作为屏幕显示、屏保,或是通过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发送给亲朋好友。多媒体短信业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彩信照相、彩信贺卡、彩信图片、彩信新闻、彩信折扣券等。多媒体短信业务可实现即时的手机端到端、手机终端到互联网或互联网到手机终端的多媒体信息传送。多媒体短信业务已于2002年10月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商用,它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多媒体时代的来临。

综合业务支撑系统

  综合业务支撑系统(BOSS)主要包括计费系统、帐务系统、营业系统、客户服务系统、管理系统等多种业务子系统,是一种综合的业务管理系统。中国各大电信运营商近年来纷纷开始建立综合业务支撑系统来实现整个运营网络的信息共享,建立“全程全网”的电信服务网络,提供跨省异地业务受理、异地缴费、异地扣帐、移动用户小额支付、全国性大客户/集团的客户服务功能,以带动支撑系统和相关经营管理系统提升服务。由于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综合业务种类越来越多,支撑系统变得更复杂、性能要求更高,用户数和交易量也越来越大,因此,为适应企业多样化业务的发展,建设一个先进的综合业务支撑系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前向纠错和超强前向纠错

  前向纠错(FEC)是指信号在被送入传输信道之前预先按一定的算法进行编码处理,加入带有信号本身特征的冗码,在接收端按照相应算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从而找出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码并将其纠正的技术。

  由于增加了一些额外的冗码,前向纠错技术要付出一定的带宽代价。但是,相对于直接传输,使用前向纠错技术可以使得误码率(BER)下降,而且对于光、无线等不同的传输媒质,根据其物理特点可以设计不同的前向纠错算法,从而获得最高的效率,以很小的带宽代价获得很大的误码率改善。

  前向纠错在数字通信领域应用很广,在无线、接入、传输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在光通信领域,前向纠错最先应用于长距离传输的海缆,应用结果表明:前向纠错可以有效地延长光信号的传输距离,提高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在高速光传输系统中,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时会受到放大器噪声、光纤衰耗、色散和非线性效应等的影响,从而产生波形畸变,最终的结果反映在系统的误码性能上。为了降低系统的误码率,正逐渐广泛采用前向纠错技术。对于高速光传输系统中使用的同步数字体系(SDH),当线性纠错分组码的冗码部分位于SDH帧内开销部分的时候,称为带内纠错;当线性纠错分组码的冗码部分位于SDH帧外的时候,称为带外纠错。带内前向纠错的方法由W. Grover等人于1990提出,由于这种方法纠错能力有限,现在主要使用带外的前向纠错。美国专利No.5574717(朗讯拥有)描述的是一种应用于SDH的带外前向纠错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ITU-T G.709和ITU-T G.975标准将Reed-Solomon(255,239)算法规定为标准的带外纠错算法,同时确定了前向纠错术传输的帧结构。这种标准的前向纠错算法使用了大概7%的纠错冗码,可以获得5~6 dB的净编码增益。

  超强前向纠错(EFEC),有时也被称做Super FEC、High FEC、Advanced FEC,是针对G.709和G.975所规定的标准FEC而言的。它对标准前向纠错的Reed-Solomon(255,239)算法做了改进,采用了具有更加强大纠错能力的前向纠错编解码方式。由于现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厂家采用超强前向纠错的算法各不相同。从现状看,实现超强前向纠错的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完全突破了G.709所规定的帧结构,采用两级矩阵式编码,如RS-RS、RS-BCH、BCH-BCH编码等;二是保留G.709所规定的帧结构,只是将帧结构中冗码部分的计算由Reed-Solomon(255,239)算法换为其他算法。前一种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净编码增益(7~8 dB),但是付出的带宽代价也很高(15%~25%),现在已经开始实用。后一种方法保持7%的冗码比例不变,通过算法的优化来获得比标准前向纠错更优的编码增益。当然,相对于第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获得的编码增益略低。

光子晶体光纤

  光子晶体光纤(PCF)是基于光子晶体技术发展起来的下一代传输光纤。光子晶体光纤的概念最早由ST. J. Russell等人于1992年提出,1996年的光纤通信展览研讨会(OFC)上第一次有了相关的实验报道。光子晶体光纤在外观上和传统的普通单模光纤非常相似,但微观上光子晶体光纤的横截面完全不同。光子晶体光纤的横截面由非常微小的孔阵列组成,类似于晶体中的晶格,这也是光子晶体名称的由来。实际上这些小孔是一些直径为光波长量级的毛细管,平行延伸在光纤中。

  传统的光纤只能利用完全内反射工作,而光子晶体光纤却支持两种不同的传输方式。一种是完全内反射方式,另一种是则是全新的物理现象??光子禁带。光子禁带是指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光子在光子晶体内的某几个方向上禁止传播。

  光子晶体光纤和普通单模光纤相比有3个突出的优点:第一,光子晶体光纤可以在很大的频率范围内支持光的单模传输;第二,光子晶体光纤允许改变纤芯面积,以削弱或加强光纤的非线性效应;第三,光子晶体光纤可灵活地设计色散和色散斜率,提供宽带色散补偿。光子晶体光纤可以把零色散波长的位置移到1 μm以下。

  半导体超晶格和量子阱生长工艺的成熟为光子晶体光纤的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制作光纤时用几百根硅棒或硅管排列成阵列,然后从中心抽去7根,留下7个原尺寸的孔,或者在中心应该使用硅管的地方用硅棒代替。在约2 000℃的温度下拉制成直径为40 μm的光纤,光纤包层中空气孔的直径为亚微米,间隔为几个微米。

  光子晶体光纤的光学性质可以用光的传播常数描述,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光子晶体光纤模型是Birks等人在1997年提出的有效指数模型。根据该模型,光子晶体光纤可以仿照普通光纤给出单模条件。

  利用光子晶体光纤可以进行高能量传输、高灵敏度光谱分析、非线性光学传感、光纤通信的可控制群速度色散补偿,实现超短脉冲的激光器和放大器以及拍长很小的保偏光纤等。

(本期词条由中兴通讯技术中心研究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