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PC时代,电信专业服务的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13-12-01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周全

   2013年4月,有两个与OTT(Over the Top)有关的新闻热点。一个是发生在美国的波士顿爆炸案,事件发生的同时,大量相关图片和现场描述在Twitter、Reddit等社交媒体上传播;一个是中国的微信收费事件,这一话题将OTT与运营商的恩恩怨怨推上了高峰。

    波士顿爆炸案,从新闻及时性角度,社交媒体彻底击败以纸媒、电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爆炸案一周后(4月23日),美国PEW研究中心报告表明:18~29岁的美国人中有高达56%的比例通过新兴社交媒体了解波士顿爆炸案。而微信事件,则显示出OTT业务已经开始侵蚀传统运营商核心业务(如短信)的趋势。

    这两件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预示了通信技术领域两个关键质变的发生:接入无线化、设备移动化。普通用户与信息世界的互动方式也悄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后PC时代。后PC时代预示着电信行业生态系统的重塑,作为年产值848亿美元的电信专业服务市场,在捕捉机遇的同时,面临更加艰巨的挑战。电信专业服务的战略定位,必须考虑新形势下的客户变化和需求变化。


电信生态圈新主导者

    身处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世界,通信订户市场渗透率几近饱和,运营商主营业务增长连年放缓;蓬勃发展的OTT业务迫使网络容量不断升级,业务收入与成本投入的背离不断挤压运营商利润。往往当一个行业发展到这种两难困境,就是革命性变化即将发生的时机。

    2012年10月,OVUM公司的电信战略分析师萨拉考夫曼发布了一份未来10年电信运营商战略变化的预测报告。报告基于OVUM从2009年起开始的系列研究调查报告,她认为,随着新玩家从业务、技术、渠道和客户体验等方面进入电信领域,传统电信运营商将不再是整个电信生态圈的主导者,他们面临的再不仅仅是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大部分产生于电信网络之上的收入,亦将落入市场新主导者的口袋。

    无独有偶,2013年,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去电信化”的发言,在国内通信行业也掀起一阵波澜。其“未来电信运营商回归或部分回归公用事业,实现‘微利+低增长’”的结论,更是引发网上激烈争论。
与韦乐平先生的观点近似,OVUM的萨拉考夫曼认为,未来10年,只有少数企业能够成为电信生态圈的主导者,而由传统运营商演进为新主导者更是凤毛麟角的现象,她称这类运营商为SMART(意为smart,management,application,relationship和technology)。SMART企业的典型代表包括Apple、Google和Amazon,而传统运营商中,有望进入该阵营的只有BT、Verizon等很早开始去电信化变革的企业,而其余运营商,不管是否主动选择,只剩一条路,即演进为将成本领先作为核心竞争力的LEAN运营商(低成本提供管道业务)。他们向其他企业和SMART运营商,以批发方式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开放的和技术中立的电信网络基础业务,进入所谓“低增长、低风险、低收益”的长期商业模式。

    那么,在运营商向两极转型的趋势下,电信专业服务市场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显而易见,未来将LEAN作为企业战略的运营商,势必在不断收购与整合中,达到必要的规模效应,然后利用这种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优势与议价权,面对通信市场,以批发方式向商业客户提供高质量通信管道服务,面对资本市场,吸引追求低风险低收益的各类资本。因此,他们会将降低运维成本和提升管理效率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持续外包网络管道相关末端工作,例如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施工、网络资源层的运行与维护。由于设备提供商可以借助其全球NOC和服务规模效应,因此具有超强资源整合能力与核心技术的设备提供商,其地位会逐渐提高。当然,这对设备提供商的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那些切实通过管理、流程和技术手段实现专业服务效率极大优化的企业,才能在这场赢家通吃的游戏中获胜。

    除了满足大量LEAN运营商对基础网络服务的需求,也不能忽略SMART运营商的专业服务需求。SMART运营商虽然数量少,但占据通信价值链的金字塔顶端。SMART运营商需要向终端用户提供一揽子端到端连接服务、超高体验的通信服务和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应用,这时候就需要专业服务供应商提升智能管道的业务质量、快速恢复中断的业务并保障最终用户感知。为了实现业务与网络技术无关,更加复杂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技术将会应用在一个复杂无比的异构网络之上。


电信业务价值链新需求

    后PC时代,大量桌面用户行为向移动互联网迁移,势必对整个电信生态圈产生新的影响。举本文开始谈到的“微信事件”为例:微信这种即时通信类APP,将其通信机制建立在传统通信网络协议的层三以上(TCP/IP),而手机的移动性又赋予了用户更加便利和休闲的聊天心态,桌面环境下的持续聊天,在手机上演变成了更加典型的“小流量+常在线”模式。而无线频谱资源的有限,和手机厂商的省电模式,都导致空闲状态下网络倾向于释放已经建立起的链路。但是,快速释放数据链路的资源复用模式,与OTT推崇的客户感知商业模式相矛盾,因此OTT采取了超短周期内保活策略,这引发了两个重要问题:首先,无效请求占用大量信令,产生信令风暴;其次,网络(基站基带)资源被大量无效占用,影响其他用户的业务感知。

    针对类似问题,单纯依靠网络软硬件升级是难以解决的,因为通信网络发展到今天,端到端业务的复杂度已经超出了某个网元的处理能力,必须建立跨网元、跨技术和跨厂商的专业服务团队,针对不同的网络对症下药。而且传统以网络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无法跟上移动宽带时代的要求,因此,当核心业务从底层向上层迁移,专业服务也要从关注网络向关注客户转移。目前部分厂商的专业服务团队也增加了终端和APP开发方面的专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为运营商服务,也让源自IT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真正实现“互联”与“移动”的融合,在整个产业链内共享成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类似微信等问题的出现,实质是CT与IT两种不同基因碰撞的结果,为了让消费者最终享受更好的信息服务,必须引入适合基因改造的催化剂。而通信设备商由于在技术上、服务上有特定的优势,由其承担这一催化剂的角色最合适不过。中兴通讯从2010年起,将QQ、微博、微信等关键移动互联业务作为专业服务“UniCare”下的重要服务模块,在全世界网络上积累了各种APP相关业务优化的丰富经验。在2013年的3GPP-R12会议上,借鉴物联网研发方面的经验,中兴通讯提出修改底层协议,以适应“小流量+常在线”的典型移动互联需求,该提案获得3GPP R12会议的全票通过,并由中兴通讯担任该提案的leader以推进工作进展。


    通信专业服务在海外通信价值链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但专业服务在中国通信市场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随着国家将营改增的范围扩充至通信服务领域,这对鼓励运营商将部分服务业务外包起到了积极作用。毕竟原本较为封闭的通信产业链,只有在充分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才能借助专业化实现高效率。我们相信随着中国通信专业服务市场的蓬勃发展,在通信技术创新、提高网络相关劳动生产率方面,中国运营商与国外一流运营商的差距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