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是每个运营商都关心的问题,但又似乎没有标准,难以把握。解决了某个故障,用户体验提升了;在某个区域改善了网络覆盖,用户体验提升了。这些由事件触发的被动式运维弊端很多。一方面,一般是已经产生了较坏影响的情况下才去解决故障,用户满意度已经下降了;另一方面,这种方法无法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百万用户,个性化需求千差万别;多网并存,网络问题千奇百怪。那么,要如何做,才能真正准确、全面地评价用户体验?要如何做,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要如何做,才能快速提升用户体验?
从网络谈起
运营商传统运维模式关注的只有网络KPI,如统计类指标接通率、掉话率、切换成功率、拥塞率、资源负荷、寻呼成功率,如测量类指标信号电平、接受功率、信号质量、里程掉话比、MOS值。
统计类指标主要反映系统设备能力、功能、资源、性能等情况,其次反映网络管道性能,如管道的接入性能、保持性能、管道质量。从问题定位和解决角度,统计类指标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在反映用户体验方面,由于其没有用户粒度的记录,也没有细致的业务粒度的记录,无法反映某个用户使用某项业务时的用户体验。所以,统计类指标在准确评价用户体验方面有缺陷。
测量类指标,是模拟用户行为,通过路测或定点测试完成用户常用业务的测量和记录,旨在发现主要路段、重要区域用户的体验如何。由于其拥有精确的位置信息,对于高铁、高速路、地铁、主要干道、重要区域楼宇内的网络优化,其地位不可替代。但路测、定点测试的投入巨大,而且用户流动性和随机性很强,路测和定点测试无法覆盖所有的区域。各大运营商对于重点区域都在不停地进行测试—优化—测试,主要路段、重要区域的网络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体验的瓶颈渐渐转移到其他区域。所以,测量类指标也无法全面地评价用户体验。
从用户谈起
准确、全面地评价用户体验,离不开用户行为研究。以一个普通上班族的一天为例。早上7点起床,乘车或吃早餐时,看看新闻、刷刷微博;开始上班,电话不断,期间偶尔收发短信;晚上回到家中,上上网、看看视频;睡觉前,再刷刷微博。在这个普通用户的一天中,任何一次业务体验不好,都可能导致用户对运营商的不满。仅仅一个用户的行为不足以反映全网用户的关注点,以及全网用户的体验。要理解所有用户的关注点和体验,需要有全网用户行为模型分析和用户体验评价。用户体验是相对的,同区域的人群中,由于喜好和趋向性互相影响,体验标准相近,不同区域的人群中,体验标准有一定差异。因此,还需要场景化,按典型区域,如市区、学校、农村等场景细分用户行为模型、数据采集方案以及用户体验标准。
中兴通讯用户体验评价体系直接从业务入手,针对典型区域,采取差异化的用户行为模型、数据采集方案和用户体验标准,把用户经常使用的业务提取出来,针对每种业务制定业务KQI指标,再基于KQI通过归一化算法,得到用户体验指标QoE,为每一个用户提供独立的体验评价(见图1)。同时,可对多张网络进行关联分析,追踪用户使用过的或正在进行的任何一次业务轨迹和业务质量。
矩阵式用户体验保障体系
中兴通讯全面、准确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与网络和管道KPI融合,实现多网络协同,聚焦各种典型场景,可以端到端发现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构成矩阵式用户体验保障体系。
中兴通讯UniCare矩阵式用户体验保障体系由用户体验QoE评价体系、网络和管道KPI体系两个层次组成。
用户体验QoE评价体系直接从用户和业务视角,通过在空口、A/Iu-CS接口、Gb/Iu-PS/RP接口、Gn接口,Gi/Pi等接口抓取和解析数据包,提取和清洗指标,关联对接等手段,结合不同区域的用户行为模型和测量方式,制定全面、准确的用户体验评价体系。
网络和管道KPI体系从能力指标、功能指标、资源指标、性能指标四个方面规范指标体系。能力指标表示设备的基础能力,是保障用户体验的基础,包括设备最大容量、设备灵敏度、设备最大吞吐量等。功能指标表示设备可改善网络性能的特性,如基于距离寻呼、干扰抑制功能、信令风暴抑制功能、动态AMR等。资源类指标表示网络负荷,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信道时隙利用率、码资源利用率、CPU利用率、传输资源利用率等。性能指标表示网络性能,如切换成功率、反向干扰、丢包率、接收电平、信号质量等。
用户身处多个网络,他们不会关心网络的性能,他们关心的是通话质量、视频播放是否流畅、上网速度快不快等业务体验。而且,不同的场景下用户群关注的重点业务有差异,对业务体验的期望值也有差异。中兴通讯UniCare矩阵式用户体验保障体系搭建了一套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价用户体验的指标体系,助运营商逐步提升用户体验,并长期保障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