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内OTT市场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般的转变:OTT市场迅速繁荣,在即将成为主流之际被广电瞬间打入冷宫。反观OTT发源地美国,虽然发展不像中国这么迅速,但OTT正在稳健地渗入到用户的视频消费中,离主流承载模式已经非常接近。
直至今日,OTT依然没有取代传统PAY TV的地位,那是否改变了其奔向主流的趋势?我们依然坚信,OTT必将成为主流,目前的状态只是前进中的小挫折而已。下面我们从国内和欧美两个市场,从模式和技术两个维度,分析OTT该如何奠定其作为主流视频业务提供模式的地位。
国内市场显然是政治和利益的博弈,7大牌照商以各种方式提供了主流媒体的内容,从而出现具有了内容竞争力的OTT盒子,也具备了进军主流阵地的基础,在短短几个月中,已经占到传统电视用户的40%。牌照商的盒子、移动运营商的盒子、终端厂家的盒子,各种盒子不仅内容齐全,而且具有点播回看等专题内容,从内容到功能都远超传统机顶盒。然而,这严重侵犯了广电体系的利益。广电总局首先约谈各大牌照方,严禁内容跨界,下架各种频道回看和栏目,从根本上让OTT盒子失去内容基础;然后进一步约谈各大视频网站,管制各种“版权”,从互联网整体上断绝了OTT用户的内容基础。
在这场大整顿中,受伤的除了OTT牌照方、OTT盒子厂商外,就是各种新媒体公司了,乐视公司几乎到了破产的边缘,中国移动“OTT视频+宽带”业务捆绑的美好前景瞬间化为泡影,中国电信的“悦me”更是前途未卜。
这场整顿虽然暂时延缓了广电体系的生命,但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停止。开放的互联网思维和日新月异的技术必将突破广电屏障,在今年,肯定会出现绕开所有屏障的技术方式来满足人们对视频业务日益差异化的需求。
与国内“堵”的思路形成对照的是美国的“疏”。过去几年,OTT的始作俑者Netflix凭借其自制内容广泛拓展用户。美国最大的有线运营商COMCAST以及其他有线运营商推出Hulu等业务来应对,同时推出了更加客户化的套餐试图吸引用户。而在过去的2014年,我们看到的是OTT在传统内容提供商和Pay TV提供商领域的重大变化。在过去的1年中,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加入了OTT阵营,NBC(国家广播公司)、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ESPN(美国最大的体育内容提供商)、Disney等纷纷加入到OTT的行列。受其影响,一些传统的广播电视提供商也被迫加入了这个阵营,以拥抱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在他们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最大的卫星电视提供商Dish和最大的电信业务提供商Verizon。Dish在原来SLINGBOX(注:一种终端,能将电视内容转码,让用户通过互联网远程观看)的基础上,推出了SLING TV业务,从而让用户更加容易地从互联网观看属于用户的所有内容;Verizon则在其原来最好的IPTV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其LTE网络和公共互联网网络提供更加灵活的套餐,而无惧OTT对现有业务的冲击。美国OTT产业现状如图1所示。
这种主流媒体提供商从传统的向广播网络公司批发的模式,转向通过互联网零售的模式,从对OTT的抵制转向对OTT的拥抱,是2014年整个OTT界最大的亮点。这意味着主流媒体可以绕开任何传统视频业务提供商而对最终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传统业务提供商大而全的视频业务提供模式将逐渐被新业务模式替代。
2014年OTT市场的发展显示了OTT成为主流的趋势并未改变,随着主流媒体拥抱OTT,这一天会加速到来。
此外,OTT组播技术的进展也为OTT走向主流推波助澜。
IPTV是电信运营商开展媒体业务的主要模式,在过去10年中发展较快。其优势就是可靠的质量保证和组播技术的应用。但随着带宽的快速发展,在视频质量方面IPTV已经被OTT赶上,只剩下组播技术的优势。
2014年,OTT组播技术革命性地出现了,虽然离大规模商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已经发起了替换传统IPTV的号角。
除OTT组播这个关键技术之外,融合CDN的发展,也为OTT提升视频质量和用户体验提供了基础支撑。融合CDN不仅能为传统IPTV和OTT视频提供流媒体服务,更重要的是其开放性的机制,为更多的来自互联网的视频内容的引入提供了灵活的方案,为OTT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
虽然受到传统思维和政策的制约,但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来看,OTT成为主流的脚步一点也没有放松。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今年2月26日通过网络中立法案,预示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相信,2015年将有更多的内容提供商加入到OTT阵营中来,也将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来绕开政策的壁垒而为用户提供更优化的视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