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kom:实现IPTV大飞跃

发布时间:2016-07-01 作者:潘晓琳(中兴通讯)

  2015年,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最大的电信服务公司Telkom与中兴通讯就系统扩容与平台展开合作,其IPTV用户数从原来的不足10万,骤增至100万。2016年,这家运营商确立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IPTV用户数达到300万。近日,《中兴通讯技术(简讯)》采访了Telkom负责TV-Video业务的高级副总裁Joddy Hernady先生,与其探讨了该公司的IPTV战略以及与中兴通讯的合作。


  Telkom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电信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无线连接、移动通信、组网与互联业务,以及互联网和数据业务。Telkom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Joddy Hernady:Telkom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印尼第一大运营商的地位,关键在于我们整合了从固网业务、移动业务、数据业务到视频业务这一完整的业务链。首先,印尼的电信市场主要是移动通信市场,Telkom拥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其次,Telkom的固网和移动业务网络覆盖了整个印尼,是唯一实现如此大范围覆盖的运营商。第三,Telkom的通信基础设施、销售人员和业务机构遍布印尼全国,这是我们的又一个关键优势。除了传统线下业务,在线业务方面,我们也一样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人员的作用。比如,印尼现在的网上酒店预定业务并没有覆盖到所有酒店,用户只能在网上预定大城市的星级酒店。但是遍布全国的Telkom销售人员可以帮助那些非星级酒店进入网上预定目录。拥有如此庞大的销售群体,使我们有更多机会与在线服务商服务范围以外的众多公司合作,因为对于这些在线服务商来说,直接与遍布印尼各地的公司合作,需要建立一个大型团队,这个代价太高了。这一优势必定为我们即将启动的在线业务提供有力支撑,使我们能够与在线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在该领域一较高下。


  为了在市场上占得先机,运营商们正在思考如何在服务和网络方面实现转型。您认为目前亚洲的运营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什么?Telkom如何在目前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与对手竞争?


  Joddy Hernady:就我们正在讨论的服务和网络转型而言,我们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人才、流程和技术。其中,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流程、工具或技术的创新都是靠人才来推动的。我们正在步入互联网和数字时代,新的互联网参与者不断诞生,其中不少正在进军传统通信服务领域,原有的格局正被打破。应对这一挑战的办法就是进入其他行业,开辟新的天地,使我们能够持续发展。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一切,行业之间已经没有了边界,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由众多行业参与其中的全新竞技场、数字生态圈。因此,作为通信运营商,我们需要能够洞悉这一趋势的新人才,需要来自各个行业、具有不同背景的人才。对于所有通信运营商来说,这是最大的挑战,因为现有的人员年龄偏大,背景相对单一。Telkom也面临相同的处境。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加大了数字业务的资源投入,以增强组织实力。我们还将成立一个新的数字业务部门,由数字与战略部总监领导。通过这个数字业务机构的运作,我们要进一步挖掘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综合能力,如支付、大数据和广告宣传,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内部流程效率、增强核心产品的竞争力,还可以帮助其他公司发展业务。我们希望成为印尼新数字生态圈中最出色的平台推动者。另外,这个数字业务机构还将拓展一些新领域,使Telkom能够在这些领域开展数字业务,为客户提供神奇的数字体验。


  在网络和基础设施转型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关注全球的发展趋势。我们相信,未来的一切都将实现可视化。视频消费比重不断增加,这是全球大趋势。我们现有的网络和基础设施还达不到视频化的要求,因此我们正在按照互联网和以视频为中心的网络的标准对其进行改造。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因为我们不但要学习新技术,还要改变支撑系统、流程以及人们的观念。不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拥有以视频为中心的网络和基础设施,就能够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数字服务和和最佳的用户体验。


  与全球几家顶尖运营商相比,我们的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努力紧跟他们的发展,选择主流新技术。比如,实施光纤入户对我们来说就是全新技术,为更好地掌握这项技术,今年我们与亚洲三家领先通信运营商:中国电信、韩国SK电讯以及日本NTT进行了合作。我们希望在技术、业务流程和人员能力方面达到他们的标准。这并不容易,但我们必须这么做。


  Telkom为什么选择中兴通讯作为IPTV技术的合作伙伴?IPTV业务如何顺应Telkom的总体经营战略?


  Joddy Hernady:Telkom从2010年就启动了IPTV项目,中兴通讯当时是这一领域全球五大供应商之一。中兴通讯拥有公认的先进技术,在IPTV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另外,中兴通讯提供的商业条件也是最优惠的。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我们选择中兴通讯作为IPTV合作伙伴。


  但是2012年,我们放慢了IPTV的发展速度,直到2014年才恢复,因为当时我们开始把业务重点转移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视频业务,如OTT。两年后我们发现这个方向不太正确。于是从去年起,我们调整了视频业务的发展战略,开始将IPTV、宽带和语音业务捆绑部署,以增加用户数量。我们把这个捆绑业务的品牌命名为“IndiHome”。我们为用户提供1000分钟免费语音通话、几个最低网速达10Mbps的可选宽带数据流量包,以及100多个电视频道。目前我们已有400万宽带用户,下一步的宏大目标是把语音和宽带重点用户发展为IPTV用户。目前我们是把IPTV作为留住用户的一个手段,但后续还要再开发几个功能,使IPTV也成为新的营收来源,比如集成OTT视频以及增加广告平台等。


  您如何评价Telkom与中兴通讯的合作,您认为Telkom从中获得了什么?


  Joddy Hernady:去年,Telkom与中兴通讯密切合作,使我们的用户数量从不足10万骤增至100万。这在印尼是史无前例的,还没有其他任何一家付费电视运营商能够在短短一年内就取得这样的骄人业绩。我们得到了中兴通讯的全面支持,包括系统性能、网络扩容和平台开发,这为我们带来了巨大成就和极高的用户满意度。今年,我们确立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IPTV用户数达到300万,到2020年,将IndiHome用户增加到1600万。中兴通讯为我们IPTV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研发方面,中兴通讯与我们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在经营团队发方面,中兴通讯也投入了各种资源,和我们联手进行平台开发、运行和维护。


  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下IPTV业务提供的服务,以及用户的反响?


  Joddy Hernady:目前我们已有100多个捆绑了语音和宽带业务的IPTV有线频道,另外,我们还要提供视频点播、卡拉OK和家庭购物业务。从下个月开始,视频点播频道将增加到300个,其中增加了更多新功能(如OTT),这样客户将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作为一家领先运营商,Telkom提供用户消费得起的捆绑业务,使用户能够轻松获得服务,用户的反响也非常好。印尼大约有6000万户家庭,因此开发家庭视频娱乐业务的商机和市场潜力巨大。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有没有需求,而是我们自己有没有供应能力。我们如何迅速部署光纤基础设施,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户群的需求?在电视和视频业务方面,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引入基于IPTV和OTT技术的业务。IPTV和OTT业务都将集成到一个机顶盒中。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网民,可能更愿意选择OTT业务,因为他们喜欢随时随地观看任何节目。而比较传统的人,往往更愿意观看IPTV提供的有线电视和视频节目。为了迎合不同用户群体的需要,我们经常进行用户消费行为分析,使我们能够提供多样的内容组合,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用户的要求。今年,我们对OTT平台进行了测试,很快就将投入商用。


  大视频时代,4K高清视频已经成了流行趋势。Telkom的IPTV业务将如何发展?


  Joddy Hernady:说到4K视频,Telkom已经与中兴通讯进行了联合测试,并取得了成功。但在实施方面,我们还要考虑4K生态圈的成熟度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确定用户有4K电视。其次,我们要提供4K格式的内容。我们正在与几家4K内容提供商协商这方面的问题,今年至少能够提供2K到4K频道。此外,我们还与国内制作公司合作制作4K电视短剧。我们在剧中启用了著名演员担任主要角色,如出演过电影《突袭》和《星球大战》的演员。关于IPTV未来的创新和发展,去年,Telkom和中兴通讯制定了一项战略合作计划,在印尼建立了大视频(IPTV和OTT)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创新中心负责开发最新技术、寻找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开发和运行新增值服务。


  您认为中兴通讯是否能够为Telkom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Joddy Hernady:由于IndiHome去年取得的巨大成功,印尼已有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提供IPTV业务。为了保持我们的领先地位,以及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Telkom需要在我们的平台中注入更多功能和服务,使我们的内容与众不同,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与服务之间的交互。我们要尽快实现这些目标,这样才能占据优势。目前,开发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改进用户接口花了大量时间。这是因为主要研发团队在中国进行这些工作。我希望一些关键研发工作,特别是电子节目单(EPG)、用户体验和用户接口提升方面的开发工作,将来能在印尼进行,这样系统的部署能更快一些。任何市场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据我所知,中国的IPTV没有广告嵌入机制,但在印尼,我们的IPTV不但按用户订阅提供节目,还会推送广告。利用中兴通讯的资源,在联合创新中心的推动下,我们的业务将会更快投入商用;同时市场分析更加贴近市场,平台功能更新速度更快,更贴合市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