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公布二零零九年全年业绩
【本刊讯】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或“集团”)(H股股份代号:0763.HK/A股股份代号:000063.SZ)4月9日宣布截至2009年12月31日之全年业绩。
按照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中兴通讯于2009年全年录得营业收入约人民币602.73亿元,较2008年增加36.08%。实现净利润人民币24.58亿元,较2008年增加48.06%。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1.40元。2009年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每股现金净流入达到人民币1.92元。
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2009年营业收入约为人民币602.73亿元,较2008年增加36.08%。实现净利润24.58亿元,人民币较2008年增加48.06%。每股收益为1.40元人民币。2009年集团经营活动产生的每股现金净流入达到人民币2.12元。
董事会建议派发截至2009年年度末期股利分配为:每10股以资本公积金转增5股,每10股派发人民币3元现金(含税)。
2009年,集团国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304.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07%。3G网络作为拉动经济的新兴产业之一,获得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本集团抓住此次全面建设的机遇,在三个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招标中成绩优异,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3G网络设备提供商,并与国内三大运营商建立了良好且均衡的合作关系,借此机会,集团以TD-SCDMA、CDMA、xPON为代表的产品均实现了较好的销售业绩。
国际市场方面,集团国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298.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4%,占整体营业收入的比重达49.56%。本集团克服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球电信市场持续疲软的情况下,公司依靠成本、技术、综合资金三大优势,取得了国际市场业绩的持续增长。公司在全球高端市场开始取得一系列突破,除终端产品外,承载网、接入网、业务网等相关产品已经相继进入了欧美地区的重要国家,欧美市场正逐步成为公司重要的业绩增长区域。
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先生表示:“2009年,公司在运营商网络主流产品上取得了较大幅度的突破和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在中国3G市场综合排名第一,欧美地区的收入占国际市场销售收入的比重开始快速增加,凭借不断增强的研发能力和快速交付网络的能力,公司在主流市场实现了全面突破,相继与包括CSL、Telenor、KPN等主流运营商在内的客户在全球重点城市建设商用网络。
2009年,集团终端业务全年仍旧保持较快增长,手机发货量全球排名继续上升。国内市场方面,凭借3G市场的良好开局,公司的终端产品全年实现了高速增长,国际市场方面,公司终端产品不断在重要的国家和主流运营商取得突破,全球的布局更加均衡。在欧洲和美国市场,公司终端产品销量开始迅速攀升,为集团2010年的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0年,集团将着力于提升公司综合方案解决能力,通过改善竞争策略、产品规划、产品实现、市场行为等方面,争取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集团将进一步提升运作效率,深化国际化战略,为抓住当前珍贵的发展机遇、向全球卓越企业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兴通讯节能创新技术获多项表彰
【本刊讯】近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通信产业报共同主办的“2010绿色通信与节能创新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了以中兴通讯为首的在绿色节能方面有重要贡献的企业及解决方案。中兴通讯囊括三项殊荣,分别获得企业级节能技术创新表彰1项,及重点解决方案表彰2项,是此次会议中获得最多表彰的企业。
中兴通讯动力产品线技术专家在论坛上做了“TCO分析在动力系统的应用”的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TCO的方法,重点从CAPEX的角度对运营商的TCO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中兴通讯在降低运营商CAPEX、OPEX的解决方案以及融合创新节能的理念,给运营商节能减排提供了指向性判断依据,引领通信行业绿色节能潮流。
中兴通讯首家推出“xPON+EoC方案” 快速实现三网融合
【本刊讯】2010年3月23日,中兴通讯在CCBN 2010展会期间,向业界发布了首个可统一运维的“xPON+EoC接入整体解决方案”,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提供全面的电信级解决方案。
2010年将是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试点的关键阶段。据方正证券统计,目前我国拥有1.6亿有线用户,是三网融合的重要基础。中兴通讯结合电信网络及广电网络的特点,推出一系列采用最新的IEEE P1901技术标准的EoC(Ethernet over Coax)产品,并领先业界首家推出可统一运维管理的 “xPON+EoC解决方案”,协助广电等三网融合试点运营商解决双向网络改造的难题,为后续流媒体类增值业务、宽带业务的运营奠定基础。中兴通讯推出的“xPON+EoC解决方案”,能够实现EPON、GPON、10G EPON设备和EoC设备的统一管理,大大降低了广电的管理和运维成本,提升了其服务能力。
中国电信ECP完成IMS版本部署
【本刊讯】近日中兴通讯已协助中国电信完成了协同通信平台ECP IMS版本在浙江IMS试点业务平台的部署,并逐步实现 IMS-based ECP的商用。
在中国电信组织的省份IMS试点中,协同通信平台往IMS移植及验证协同通信业务能力的开放性是主要内容之一,其他相关试点内容还包括多媒体彩信、彩铃、多媒体会议、高清会议、统一Centex、PON用户的接入等。ECP based IMS 正式商用后,通过PON与IMS的结合,将为用户提供语音、上网、IPTV、视频监控等全业务的综合承载和业务解决方案。浙江电信计划通过对友好用户进行业务测试,逐步实现IMS业务的规模商用。中兴通讯为此次试点提供了从手机终端(N72、V300等)、接入设备,核心网控制、业务平台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对于传统用户的接入方面,中兴通讯AGCF(接入网关控制功能)实现传统终端接入IMS的功能验证年前也已完成,将能够实现终端接入的多样性。
中兴通讯携手中国移动率先完成TD-LTE室内MIMO组网性能测试
【本刊讯】继2010年1月率先完成并通过工信部TD-LTE怀柔外场测试,中兴通讯在TD-LTE技术领域再次发力,与中国移动携手合作在北京完成TD-LTE室内MIMO组网性能测试。这是业界TD-LTE室内单、双通道小区吞吐量的首批性能评估数据,同时也完成了TD-LTE室内多UE下小区吞吐量的对比测试。
本次测试评估了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方案,包括在不同场景、不同用户分布情况下,双通道系统能否比单通道系统达到显著的性能提升。在中国移动的组织下,对TD-LTE在不同场景、不同用户分布情况下单、双通道组网性能进行了对比测试分析,验证了在各种测试场景下,TD-LTE双通道室内分布系统小区下行吞吐量相比单通道室内分布系统都有明显的提高,为业界后续进行TD-LTE组网提供了实际指导意义。
中兴通讯在美首推CDMA/LTE双模RRU
【本刊讯】2010年3月23日,具有25年历史的美国无线通信展(CTIA Wireless 2010)在著名的拉斯维加斯开幕。本届展会上,中兴通讯推出CDMA和LTE双模的远端射频单元RRU(Remote Radio Unit),产品型号为ZXSDR R8880,是迄今为止全球首款CDMA/LTE双模的RRU。该款R8880支持700MHz频段或AWS频段。
R8880单体可同时支持CDMA2000 1X、EV-DO和LTE三种技术和业务,真正实现了CDMA和LTE网络融合。R8880支持先进的CDMA的双发射双接收(2T2R)和LTE的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最重要的是,基于中兴通讯大规模商用的SDR(Soft Defined Radio)平台,R8880产品可加快网络部署速度和大幅降低网络建设成本。
中兴通讯CDMA产品总经理李键表示:“走向4G时,北美CDMA运营商多数选择了CDMA和LTE双模网络;而AWS和700 MHz均是北美市场广泛应用的频谱资源。中兴通讯的AWS/700 MHz双模的R8880是中兴通讯领先的UniRAN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非常贴近北美3G/4G网络的需求;我们热忱希望北美主流CDMA运营商关注我们业界领先、低TCO的UniRAN解决方案。”
中兴通讯在CDMA和LTE产业上均是顶级供应商。中兴通讯已经获得Telenor匈牙利、Telstra旗下CSL、Etisalat、SingTel、美国Commnet无线/NTUA、中国移动等20多个LTE项目,并借助LTE试验网建设进入西班牙、美国、香港等高端市场;中兴通讯连续四年CDMA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截至2009年12月中兴通讯CDMA基站出货量超过23万台基站。
中兴通讯发力移动互联网 首次召开全球合作伙伴联盟大会
【本刊讯】2010年3月23日,中兴通讯首次全球合作伙伴联盟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中兴通讯与搜狐、新浪、凤凰网、IBM、惠普等多家合作伙伴签订意向,将携手发力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业务市场。会议现场,中兴通讯全球合作伙伴代表展示了自身的优秀产品及其与中兴通讯的成功合作案例。
中兴通讯副总裁王翔表示:“全球已逐步进入3G时代,以内容与应用为王,业务开发更艰难、更复杂,传统的业务开发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不同于2G时代,3G业务产业链将不再单单是运营商和CP/SP组成,将有更多的竞争者加入到这个产业链中,如互联网运营商、软硬件提供商、终端制造商等。
王翔表示中兴通讯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于能整合整个产业链,为客户提供综合的业务解决方案与建设建议,提供统一的接口、统一的数据管理、统一的硬件搭载平台、统一的架构、完备的经营分析系统、完备的运营维护支持手段和自动升级工具;不仅能帮助客户实现业务,还可以帮助用户实现业务的监控、统计等管理功能。中兴通讯通过平台化、通用化、模块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统一的使用感受,提升产品易用性和可维护性,使客户能够灵活构建业务组合,并实现成本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