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LTE发展概要

发布时间:2023-04-20 作者:摘编自Open Vista咨询公司同名报告,2011年2月发布

2009年全球还只有极少的运营商试水LTE,属于尝鲜期,然而到了2010年末,LTE发展已经步入商用萌芽阶段,全球各大区域的主流运营商已经从LTE热炒概念阶段逐步转向务实。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球共有12个国家18个LTE网络投入商用,而参与测试以及正在测试中的运营商有近200个,包括TDD和FDD,其中80%以上的运营商分布在北美、欧洲和亚太。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LTE小规模部署及测试。LTE产业链也逐步发展,爱立信、华为、中兴通讯、NSN(Nokia Siemens Network)、ALU(Alcatel-Lucent)等主要设备制造商均推出了可以商用的产品。终端方面,三星新推出2款手持终端,市面上已经商用多模数据卡类终端超过10款。产业链的成熟是LTE产品进入萌芽阶段的重要标志。


运营商卡位LTE,但尚未规模部署


    2009年全球仅欧洲运营商TeliaSonera在瑞典、挪威推出LTE商用网络,到2010年全球代表性的运营商已经在欧洲、北美及亚太等区域陆续发布LTE网络商用,如美国Verizon、MetroPCS,日本NTT,香港CSL,奥地利A1,德国Vodafone等。


主流运营商率先起跑,中小运营商不甘示弱


    目前广泛应用于FDD-LTE的频段主要是2.6GHz、1.8GHz和DD频段,TDD-LTE主要是2.6GHz和2.3GHz。2010年德国、日本、荷兰、丹麦等国家都进行了4G频谱拍卖,英国、波兰、越南、马来、智利等国家已经明确指出于2011年正式发布4G牌照。


    新的技术备受业界关注,但频谱资源有限、价格高昂已成为运营商对LTE发展有所顾虑的重要因素,LTE是否能带给运营商新的机会,增强竞争优势?在LTE正处于初步发展的状态下,主流运营商率先起跑,加紧LTE网络商用部署,中小运营商也不甘示弱,通过共享资源合作建网方式加入竞争,如:瑞典Net4 Mobility由Tele2与Telenor合资建网(2010年11月发布商用);爱沙尼亚TeliaSonera和Elisa共同建网(2010年12月中发布商用;波兰Mobyland and CenterNet,由Mobyland和CenterNet合作共同建网;香港Genius,由PCCW与Hutchison 3 合资共同建网;塔吉克Indigo,由TeliaSonera子公司,与Somoncom共同建网。


LTE设备制造商综合竞争力分析

    针对全球主流LTE设备制造商的表现,从产业贡献度、市场竞争力、产品竞争力及方案竞争力等方面综合评估,中兴通讯排名第三。


产业贡献度评估


    各厂商不遗余力地对产品技术进行革新是推动LTE产业发展进步的关键,LTE产业在2010年之所以被广大运营商接受,和以爱立信为首的五大设备制造商在产业的推动分不开,最主要的体现是在产品商用化进程的推进及标准专利的完善。我们针对产业贡献度的分析主要考察产业远景及专利贡献两方面。


    产业远景贡献:爱立信在未来3-5年的新技术研究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中兴通讯则在TD-LTE上贡献突出,对TD向LTE演进贡献巨大。此外中兴通讯最先提出并且商用SDR基站,并通过实现EPC+IMS方案引领LTE支持语音技术。NSN和LG电子联手实现了100Mbps的LTE下行链路数据传输速率,加速了LTE Class3LTE终端的商用进程。所有这些对LTE新技术创造性的革新增强了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信心。


    专利贡献:ETSI IPR检索库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LTE相关专利申请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除了高通等芯片厂商,最为主要的就是诺基亚、爱立信、中兴通讯等设备提供商,累计提供了近3500条基本专利。其中诺基亚、三星拥有9%的LTE标准必须使用的基本专利数,位列LTE设备制造商前列,爱立信和华为拥有8%基本专利,中兴通讯以7%的基本专利占比跻身设备厂商前五。数据表明LTE主要的设备供应商在专利方面的贡献差距很小,标准专利发展呈现多元化(如图1)。

 


图1 LTE基本专利分布状况(来自ETSI网站,2010年12月)

市场竞争力评估


    对各厂家市场竞争力的评估主要从新增商用合同和客户累积数量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他们分别代表了当前市场机会把握能力及未来市场发展潜力。


    新增商用合同:2010年全球新增约40个LTE商用合同,其中NSN以新增合同份额29%居全球首位, 中兴通讯以17%的份额位居前三。值得一提的是中兴通讯在2010年的进步很快,商用合同份额和客户积累份额双双进入前三。爱立信的合同数量仅位列第四,但含金量都很高,以合同价值来衡量,爱立信是当之无愧的领先者。ALU在LTE商用进程上增速放缓。NEC在日本本土市场表现出色。

 


    客户累积:据GSA统计,全球累积LTE运营商已经超过了180家,设备制造商对客户的累积代表了未来潜在客户商用潜力。在客户累积方面,中兴通讯以65家的累积数量排名第二,NSN、爱立信和ALU差距不大位,于第三梯队,NEC在客户累积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产品竞争力评估

    LTE产品竞争力的评估主要考察了包括覆盖(Coverage)、容量(Capacity)、系列化(Serialization)、产品组合(Portfolio)、演进(Evolution)几项重要指标。评估综合考虑了FDD和TDD两个技术方向的产品能力。

    覆盖:各厂家差距不大,相对而言爱立信、中兴通讯在运营商测试中表现良好。

    容量:爱立信、中兴通讯占有一定优势。

    系列化:爱立信在FDD-LTE中产品系列最全面,其他几个厂家差距不大。中兴通讯在TDD-LTE产品系列中最全。

    产品组合: 中兴通讯是第一家推出可商用的软基站厂商,并率先在统一硬件平台上支持CL、GL、UL双模,GUL三模共模,及同一平台下支撑TDD-LTE技术。爱立信和NSN的产品不支持CL,ALU不支持TDD-LTE。

    演进:包括多种技术演进到LTE及各种技术和LTE之间互操作,这方面爱立信在技术演进方面进度最快,中兴通讯对各种技术演进支撑最全面。


综合解决方案能力评估


    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方面的评估主要考察了包括端到端、自组织网络(SON)、定制化(Customization)及全网TCO几项重要指标。

    端到端:中兴通讯依靠自身的研发能力,具备了从LTE无线设备、核心网、传输到终端的全系列解决方案,NSN通过收购Moto及和LG在终端方面的合作,完善了端到端解决方案,排名居前。

    全网TCO:中兴通讯凭借优秀的平台化产品架构和成本控制领先其他厂商,真正实现低 TCO的多模解决方案。在共模时BBU frame不用更换,不同模式下只需增加相应模式的基带单板并软件升级,成本仅仅为单板和软件升级成本,相比其他公司的模块堆叠解决方案,成本极大降低。全网成本控制方面,中兴通讯表现最为优秀。

    自组织网络:移动通信方面的长期积累使爱立信获得了更多SON的优势, 中兴通讯、NSN在SON方案上差距不大。随着LTE商用进程的展开,各厂家在此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定制化:爱立信对欧洲等高端运营商的解决方案考虑得比较全面,方案具有普遍代表性。中兴通讯在对特定客户定制化方面表现突出,如可以提供定制化的基站,提供基于EPC+IMS的语音解决方案,提供精细化运营的智能管道支持2G/3G/LTE/WiFi多种接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