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很多城市的首要难题。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车辆实行智能化管理的车联网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上有很大应用空间。厦门市是中国最早通过RFID技术实现“电子车牌”的城市,“电子车牌”在厦门的应用情况如何?未来厦门市在交通智能化管理上有哪些规划?本刊记者最近采访了厦门路桥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征先生。
记者:请您首先介绍一下厦门市电子车牌的应用情况。
于征:厦门是国内最早将RFID成功应用于车联网的城市,代表了车联网应用的最高水平,也是电子车牌应用最成熟的城市。2005年,厦门市实行贷款道路(公路)车辆通行费征收方式改革,厦门市(闽D车牌)机动车辆及自愿缴纳年费的外地车辆均安装6B标准的915MHz UHF RFID车载电子标签用以实现年费自动稽查,目前已有约38万辆车辆安装了电子标签。2011年,根据车联网运营的需要,路桥公司需要向更为先进、更为成熟的ISO18000-6C技术标准演进,对现网设备、标签进行了升级和更换,中兴通讯对现网设备实现了全部替换。这次与中兴通讯合作,实现ISO 18000-6B和ISO 18000-6C标准兼容,使系统向18000-6C标准平滑演进,最大程度降低了投资成本。目前主要替换了厦门大桥、杏林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翔安隧道等所有现网运行的国外阅读器 ,提高了年费稽查的识别准确率和路桥费征收监管能力,当然收益水平也会提高。
今后,厦门市的电子车牌应用可延伸到城市交通管理、停车场管理等车联网扩展应用中,使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记者:厦门是国内率先通过RFID技术实现“电子车牌”的城市,并且经历了设备的替换以及标准协议的平滑切换,能不能具体谈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于征:2005年厦门市为实现路桥年费的准确识别,在厦门的车辆上安装了RFID车载卡,是国内最早实现本市车辆“一车一卡”的城市。当时采用的是T6标准的车载卡和读写设备,价格较高,但当时国内没有其他成熟可用的产品替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主流协议过渡到了ISO 18000-6C协议,也出现了一些高性能的产品,比如中兴通讯的ZXRIS 6700读写器。这些产品不但性能优异,且同时兼容ISO 18000-6B、T6和ISO 18000-6C协议,很好地满足了我们平滑过渡的需求。
记者:在推动电子车牌的过程中,有些人质疑“电子车牌”对于隐私的泄露,厦门电子车牌项目是如何保证用户信息安全的?
于征:在应用RFID“电子车牌”技术之初,我们就充分地考虑和评估了信息的安全性问题。在采用T6标准的时期,系统只识别车载卡的64位的全球唯一ID,然后在后台进行处理,车牌标签本身并不存储任何涉及隐私的信息,因此是安全的;切换到ISO 18000-6C协议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车辆标签中可以存储更多的车辆基础信息,比如车架号、车牌号、营运类型等,但由于18000-6C协议本身也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使涉及隐私的数据都有密钥保护,非授权用户无法正常读取这些涉密信息,因此不会存在隐私泄露的问题,这种应用是安全的。
记者:您能不能从在厦门的实际经验中谈谈厦门车辆全部安装“电子车牌”后给城市交通带来哪些影响?
于征:RFID技术带来智能交通领域的革命性的突破,可以实现精确化的交通管理,从之前主要关注车流量的特性到可以关注到车流量中的每一辆车的行为。我们可以进一步利用这些精确识别的信息进行交通调控、诱导和指挥,解决交通管理中的难题。
从2005年应用到现在7年的时间,感受最深的是这项技术可以为我们带来安全、畅通和舒适。目前我们在路桥年费识别环节应用该技术识别年费卡车辆,大大提高车辆的通行效率,又可以有效甄别出未缴费车辆,舒适快捷,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和提高;我们在停车场应用RFID技术,实现了免取卡停车,免除了进出停车场取卡/刷卡的不便和安全隐患,为车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记者:未来厦门在建设智能交通方面有哪些规划?
于征:厦门目前正在进行智能交通的整体规划,由于厦门独特的地理环境,岛内的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厦门市委市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解决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除了改造道路、新建扩建停车设施之外还是要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现有路网和停车场资源的利用率,我想RFID技术一定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记者:最后,您对我国今后智能交通(或车联网)建设和发展,有什么预期和展望?
于征:在交通信息化行业工作多年,我看到我们国家的交通事业在这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厦门建成了相当规模的路网,厦门岛目前有四桥一隧和一条海堤连接岛内外交通,同周边城市的联系也越来越便利,未来的车联网建设不仅仅是解决城域的智能交通问题,还需考虑城市圈的交通问题。现在,政府正在推进厦漳泉一体化建设,那么车联网一定要考虑在区域上的兼容和互通,甚至是省域或全国,因此我也希望国家在车联网产业的发展上尽快制定出相关的标准,这有助于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